本著作分为九章,全面地描写、研究了今文《周书》的同义词、反义词、复音词、同源词、颜色词、(数)量词、代词等七类词的发展、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并对133个疑难古奥或存在争议的词语进行了考释,可谓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今文《周书》的词汇系统。
杨运庚,男,安康学院副教授,陕西省优秀教师,安康学院教学名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带头人,中国训诂学学会会员,陕西省语言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古汉语词汇及陕南方言研究,主持省部级等项目13项,著有《今文(周书)同义词研究》《今文(周书)词汇研究》《安康市牛蹄赣语方言岛方言调查研究》(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人文杂志》《求索》《汉字文化》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序(胡安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今文《周书》语言概况
第二节 本书研究所采用的底本及主要参照版本
第三节 本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今文《周书》语言词汇研究概况
第二章 今文《周书》的同义词
第一节 同义词概说
第二节 今文《周书》同义词考察
第三章 今文《周书》的反义词
第一节 专书反义关系的判定标准与判定方法
第二节 今文《周书》反义词考察
第四章 今文《周书》的复音词
第一节 复音词判定
第二节 今文《周书》的普通复音实词
第三节 今文《周书》的专名复音词
第四节 今文《周书》的复音虚词
第五章 今文《周书》的同源词
第一节 同源词概说
第二节 今文《周书》同源词考察
第六章 今文《周书》的颜色词
第一节 今文《周书》颜色词的类别范畴与意义来源
第二节 今文《周书》颜色词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今文《周书》颜色词的特点
第七章 今文《周书》的数量词
第一节 今文《周书》的量词分类分析
第二节 量词产生时间问题
第三节 今文《周书》量范畴表达
第四节 今文《周书》量词及数量范畴表达的特点
第八章 今文《周书》的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
第二节 指示代词
第三节 疑问代词
第九章 今文《周书》疑难、争议词语考释
参考文献
《今文<周书>词汇研究》:
(三)同义词以彼此词性一致为前提条件
关于词性与同义词的关系问题,学界在20世纪后期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张世禄、高名凯、胡裕树等主张,构成同义关系的词语彼此之间的词性可以不同,也就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彼此之间的意义相同,可以构成同义关系。高庆赐、张永言、刘叔新等认为,同义词必须以彼此之间的词性相同为基本条件之一,词性不同的词,即使彼此意义相同,也不能看作同义词。在两种主张对立的情况下,又有少数学者提出了折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同义词彼此之间最好保持词性一致,但是他们也认可词性不一致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以上哪种观点符合同义词的概念内涵,必须先分析词性与词义之间的关系。词性决定着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又决定了词义的核心理性意义的构成。在客观世界中,一个客观事物不可能与一个动作行为等同,一个动作行为也不可能与一个性质状态等同,反映在语言词汇中,就是一个名词不可能与一个动词的核心理性意义相同,一个动词也不可能与一个形容词的核心理性意义相同。也就是词性不同的词,无论通过语言世界还是客观对象世界的检验,都是不能构成同义关系的。“词类范畴实质上规定了词义从什么角度或以何种方式反映对象,它还是词的整个含义中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因而两个词若这个因素互不相同,各自的含义所反映的对象就有不一样的表现,彼此在含义上的差别当然不小,从而使得两个词之间不能有同义关系。”从语言本体和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角度看,不同词类的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核心理性意义的,没有共同的核心理性意义,就不可能构成同义聚合关系。因此,同义词彼此之间的词性必定相同,也必须相同,不存在同义词之间词性不一致的说法。
(四)同属一个相同的共时层面是同义词存在的土壤
同义词在本质上属于共时的横向聚合关系,只有彼此之间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同时存在、同时被使用,才能称得上是同义词,因此共时性是同义词的基本属性。张生汉先生说:“几个词汇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同义关系,只能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同一语言符号系统内进行考察。现代汉语同义词是这样,现代汉语之前的任何时代汉语的同义词也应该是这样。”共时性是同义词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土壤,脱离了共时性也就脱离了同义词赖以存在的条件,脱离了共时性也就脱离了同义词研究的参照,不属于同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系统往往是不同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包括聚合关系也往往是不同的。黄金贵先生说:“同义词一个基本特性是共时性,这就是说,一组同义词组的词群,必须一起使用的,同义词之所以会出现、存在,就是因为社会交际表达的需要;之所以有辨析的必要,就因为在一起使用中因词义相同,难以辨认。离开了共用,就失去了同义词赖以存在的空气和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