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2011年,清华大学刘奋荣教授主持并组织了范本特姆教授的著名论文和著作的翻译工作,以"逻辑之门"为题,分四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这一项目的国内老中青逻辑学者共有30多人。每一卷译著出版之后,著译者们都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然后以书面形式安排一次学术访谈。这些访谈广泛涉及了范本特姆教授在数理逻辑、哲学逻辑、逻辑思想史、逻辑应用、逻辑哲学、逻辑与哲学等逻辑学领域各个方面的主要贡献和观点,发表在国内几份重要刊物上,在国内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些访谈涉及到他对学术研究的一些看法和经历,对于我们继续研究逻辑学科相关问题和对逻辑学科的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以这些访谈和退休演讲为主,收集了范本特姆教授对逻辑的主要观点。
序
前言
第一章逻辑、语言和信息
第二章逻辑、信息和互动
第三章逻辑、语言和认知
第四章模态对应理论
第五章逻辑、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六章逻辑和认识论
第七章模态对应理论述评
第八章从写书到谈书
第九章在中国探寻动态之路
第十章烧旺理性的火焰
附录“逻辑之门”团队成员简介
致谢
范本特姆:贾青,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关注自认知逻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访问旧金山湾区,当时这种处于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地带的理论在那里兴起。我不敢肯定你对自认知逻辑与标准认知逻辑的刻画是否非常正确,因为我想它们之间具有比你所想到的更多技术相似性。然而,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你确实提出了一个在认知逻辑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比较群体认知情况的外部视角与主体自身的内部视角,以及主体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情景。或者用认识论学家的术语来说,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第三人称”视角与“第一人称”视角之间的对比。
关于这两种视角的主题已经被大量讨论过,有一些尝试要为认知逻辑设计另外一种采取内部视角的语义学,包括一些博士论文。但是,迄今为止,当所有这些都说过做过之后,一个问题是,构造出来的“内部模型”并不比外部模型更简单。有时甚至变得更复杂!你提议回到自认知逻辑寻找灵感,也许是有前途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