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校注版)在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山东省古今针灸医籍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炼,从针灸理论、临床实用的角度,对针灸医籍进行简要点评。本册选取现代著名医家刘玉檀先生的《针灸治疗学》进行校注,并对较难理解的文字进行注释,以期对当今针灸在临床上的运用具有更高的借鉴意义。
丛书序
前言
《针灸治疗学》
校注说明
前言
1 内科病证
1.1 感冒
1.2 咳嗽
1.3 哮喘
1.4 咳血
1.5 失音
1.6 呃逆
1.7 反胃
1.8 噎膈
1.9 胃脘痛
1.10 胃下垂
1.11 呕吐
1.12 腹痛
1.13 腹胀
1.14 泄泻
1.15 痢疾
1.16 便秘
1.17 脱肛
1.18 黄疸
1.19 胁痛
1.20 眩晕
1.21 中风
1.22 口眼歪斜
1.23 胸痹
1.24 惊悸
1.25 不寐
1.26 多寐
1.27 健忘
1.28 癫狂
1.29 痫证
1.30 郁证
1.31 头痛
1.32 面痛
1.33 痹证
1.34 痿证
1.35 腰痛
1.36 漏肩风
1.37 消渴
1.38 脚气
1.39 鼓胀
1.40 水肿
1.41 淋证
1.42 遗精
1.43 阳痿
1.44 遗尿、小便不禁
1.45 癃闭
1.46 汗证
1.47 无脉证
1.48 疟疾
2 外科病证
2.1 红丝疔
2.2 瘰疬
2.3 缠腰火丹
2.4 丹毒
2.5 湿疹
2.6 风疹
2.7 白疙风
2.8 鹅掌风
2.9 白癜风
2.10 油风
2.11 粉刺
2.12 扁平疣
2.13 鸡眼
2.14 筋瘤
2.15 脂瘤
2.16 乳痈
2.17 肠痈
2.18 痔疮
2.19 落枕
2.20 冻疮
2.21 破伤风
2.22 蛔厥
2.23 肠梗阻
3 妇科病证
3.1 月经不调
3.2 痛经
3.3 闭经
3.4 阴挺
3.5 崩漏
3.6 带下病
3.7 妊娠恶阻
3.8 胎位不正
3.9 滞产
3.10 胞衣不下
3.11 恶露不绝
3.12 乳少
3.13 产后腹痛
3.14 子痫
3.15
3.16 脏燥
4 儿科病证
4.1 顿咳
4.2 小儿腹泻
4.3 小儿疳积
4.4 小儿惊风
4.5 小儿痿证
4.6 小儿遗尿
4.7 痄腮
4.8 丹痧
4.9
5 五官科病证
5.1 近视
5.2 目赤肿痛
5.3 色盲
5.4 斜视
5.5 针眼
5.6 眼睑下垂
5.7 暴盲
5.8 迎泪
5.9 耳鸣、耳聋
5.10 聘耳
5.11 聋哑
5.12 鼻衄
5.13 鼻渊
5.14 牙痛
5.15 咽喉肿痛
5.16 梅核气
6 急症
6.1 高热
6.2 厥证
6.3 脱证
6.4 扣暑
7 其他病证
7.1 坐骨神经痛
7.2 枕神经痛
7.3 面肌
7.4 多发性神经炎
7.5 桡神经麻痹
7.6 尺神经麻痹
7.7 腓总神经麻痹
7.8 股外侧皮神经炎
7.9 颈椎病
7.10 雷诺病
7.11 红斑性肢痛症
7.12 单纯性甲状腺肿
7.13 甲状腺功能亢进
7.14 震颤麻痹
7.15 小舞蹈病
7.16 白细胞减少症
7.17 肥胖症
7.18 晕车、晕船
7.19 戒烟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校注版):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4》: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以哮鸣气促,呼气延长,发作时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患。哮喘本属两症:“哮以声响言”,即以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为主症;“喘以气息言”,即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为特征。但两者在临床上每同时举发,难以分开,而且病因病机,治则也大致相似,故作一症名为“哮喘”。
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作,尤以寒冷季节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
哮喘包括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病因病机
导致哮喘的病因甚多,但总不外外感和内伤两种因素引起。故凡因外感风寒,侵袭于肺,肺气不得宣畅;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积湿生痰,久郁化热,痰热内结,阻塞气道;或久病肺弱,咳伤肺气;或劳欲伤肾,正气亏虚,精气内伤,肾不纳气等均可致哮喘。
辨证
1.发作期
(1)寒邪伏肺呼吸困难,咳嗽气促,喉中有哮鸣音,咯痰清稀、色白,形寒无汗,面色晦暗带青,四肢不温,口不渴,或兼头痛身痛等证,舌苔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浮滑。
(2)痰热伏肺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发热面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胸膈满闷,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1)脾肺气虚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沉,动则汗出,面色(白光)白,食少纳呆,颜面、四肢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2)脾肾两虚咳嗽气短,动则气促,张口抬肩,气短不续,形疲神惫,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形寒肢冷,面色黧黑,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
1.发作期
(1)寒邪伏肺
治则:宣肺散寒,豁痰平喘。取手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列缺、肺俞、风门、人迎、定喘。
方义:列缺为手太阴络穴,能宣肺解表散寒;肺俞、风门为足太阳经穴而位近肺脏,有宣肺散寒之效;人迎为足阳明经穴,位于结喉旁,配经外奇穴定喘可豁痰平喘。诸穴合用以达解表散寒、宣肺豁痰、平喘之目的。
刺灸法:毫,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间歇行针2~3次。肺俞、风门多用灸法或针灸并用,每穴灸10~15分钟,或针后拔火罐。
(2)痰热伏肺
治则:宣肺清热,涤痰利气。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尺泽、孑L、大椎、丰隆、膻中、合谷。
方义:尺泽为手太阴合穴,五行输中之水穴,配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孔能宣肺清热;合谷、大椎疏表散热;足阳明络穴丰隆配气之会穴膻中,有涤痰利气之功。诸穴配伍可达清热肃肺、涤痰平喘之功效。
随证选穴:喘甚者加肺俞、中府。
刺灸法:毫,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间歇行针2~3次。
2.缓解期
(1)脾肺气虚
治则: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取太阴、阳明、背俞穴为主。
处方:太渊、肺俞、足三里、太白、膏肓俞①。
方义:肺之原穴太渊,为手太阴经之土穴,配肺俞以补益肺气;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土穴,太白为脾之原穴,肺属金,脾胃属土,土能生金,虚则补其母,故取之以培土生金;膏肓善治虚劳咳嗽气喘。诸穴相配共收扶正培本、化痰平喘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