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这场革命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数据制造、网络制造和制造业智能化为核心,将给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于国家实体经济而言,若能跟得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将实现转型升级甚至弯道超车,否则就将被发达国家甩得越来越远,差距越来越大。
“工业4.0”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正式发布的一项国家战略,该战略主张制造业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将数字信息与物理现实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将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全面融合,实现智能工厂,生产智能产品。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前,曾撰文特别提及德国“工业4.0”战略;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并签订包含“工业4.0”相关内容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由?此,“工业4.0”在我国迅速成为“焦点”和“热点”。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而制定的一项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其核心思路与“工业4.0”
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成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
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为我国《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产业界、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也参与其中,并将自己的成果以专著形式加以展现。其中,《工业4.0: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一书于2015年1月1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本“工业4.0”方面的专著,得到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同志的重视,并亲自作序推荐;《工业4.O(图解版):通向未来工业的德国制造2025》 -书于2015年7月1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得到了中国互联网领域著名企业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秭的赏识并作序推荐;而2015年8月1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则得到了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的作序和大力推荐。
我是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房山区工委副主任,曰语本科、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工学博士、情报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科技管理系列),曾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两年,后为日本开发计算机软件10余年,这12年的“工业”和“信息化”一线实践经历为我奠定了“两化融合”的研究基础。2009年,我毅然放弃了一家日本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总负责人?的职务和高薪待遇,参加公开招聘,进入到了目前的工作单位,从事高端产业研究工作。
由于我特殊的:跨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引起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的关注。2011年7月,我被选派挂职北京市房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参与过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招商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2014年10月,我被选派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多门重要课程。
周鸿神曾经在我的书序中写道:“王喜文博士是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他的研究成果经常受到九三学社中央领导的赞许。我也祝愿王喜文博士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之中,去实现他的报国之梦。”
的确如此,在我25岁到35岁最年富力强的十年间,没能给国内开发一款软件。我对此深以为憾。2009年以来,我投身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已有7年,我的梦想就是要将日本建设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融入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之中,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报国之梦。
2015年6月12日,我应邀到武汉为东风汽车集团300多名中层干部讲授“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6月23日,应邀参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2015长风论坛”,为200多家企业做了“互联网+工业”的主题报告。在返回北京的高铁上,在学习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时,回顾这些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对党外干部的重视和大力培养,充满感激之情,于是信笔写下一首《咏长风》:
借得东风乘长风,功到终将自然成。
东瀛归来为报国,统战肝胆照平生。
王喜文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