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评析各经济空间理论的研究范式,分析了资本逻辑是如何驱动技术逻辑,推动经济空间与地域空间相互作用,不断生成新层级的经济空间的,并以上海浦东为例进行了说明。通过探索经济空间生成与扩张的动态规律,揭示出扩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政策建议。
上海中国经济哲学博士文库(第三辑)序言
十年前,首辑“经济哲学博士文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天,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专家们的严格评审,该文库又推出了第三辑。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文库作为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博士们的共同园地,能够开放出更多映现我们时代光辉的绚丽花朵,结出更多凝结着我们时代精神的优质硕果。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今天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因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型,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从经济大国转型为经济强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在开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中国人民坚实的脚步,正在曲折中从一个高峰迈向新的高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代,哲学,包括经济哲学,应当承担起它的社会使命。历史不以哲学家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那些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土壤,并且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哲学思想,却会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进程,塑造文明的形式。这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古代文明史中表现尤为显著。在西方历史上,正是两种思想力量——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与源于古希伯来哲学的基督教信仰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塑造了古代西方社会。而在中国历史上,则是建立在大河流域农耕文化土壤上的两种思想力量——儒家伦理思想(体现于世袭制的伦理等级秩序思想)与法家的政治思想(体现于官僚制的以政令统一社会的思想)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在那样的时代里,被社会接受的哲学直接规范与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的组织法则,从而塑造社会。
资本主义诞生之后,哲学对社会的影响表面看来日渐式微。近现代哲学作为日趋繁复的思想理论,逐渐从世俗生活退隐到书斋,成为哲学家们头脑中的理念,甚至被视为学者之间的理念“游戏”。而关于世俗生活的理论,特别是经济学,则上升为直接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强大力量。亚当·斯密的学说塑造了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体制与国际经济秩序。当这种制度与秩序带来了世界性的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理论一度深刻地修改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基因”,将来自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和“国家干预”嵌入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因序列之中。当这种制度基因的修改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滞胀”危机之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潮开始兴起,将古典自由主义推广到包括虚拟经济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重塑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经济政治秩序,最后终于酿成当代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一系列危机。至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更是自不待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是《资本论》理论的直接结果。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在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影响,它们正在塑造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途与命运。经济学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世界的第一“显学”。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哲学已经退出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而真的沦为哲学家的观念游戏?其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非也!因为上述那些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经济学理论的背后仍然潜藏着哲学,哲学思想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决定着经济学家们看待各种经济现象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它们通过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表现出来。因此,如果说在古代哲学直接出场塑造社会,那么当今哲学则“隐性出场”影响着历史进程,引导着世界的走向。那些隐匿于经济学理论背后的哲学往往以不自觉的隐蔽的形式存在着,甚至连受到它们影响的经济学家自身(除马克思等外)也未能清晰地意识到。这就需要通过对这些经济学理论层层“去蔽”以进行“哲学还原”,以显露其背后的哲学本质。为此,必须将这些经济学理论放在它们诞生的社会实践土壤中,梳理其文化基因,寻找其哲学内涵。如此真正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经济学理论,判断其是非曲直及社会功能,这正是经济哲学的使命之一。
而在透视经济学背后的哲学的基础上,经济哲学研究者更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直接透视社会经济现实。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考整个世界最深层秘密的思想结晶,乃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经济哲学研究者们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去蔽”,以发现其背后的深层本质,发现当今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更是当代经济哲学的理论使命。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编者,我们怀着满腔勖望,期盼这套文库能够成为这样的阶梯。收入这套文库的一部部著作,成为我国经济哲学博士们在学术道路上理论创新的一级级台阶,上面烙印着他们一滴滴艰辛的心血与汗水,记录着他们一行行探索的足迹,与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族一起,奋力通向令人魂牵梦绕的高峰。
鲍伶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现任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综合政策高级研究员,牵头编制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
中国经济哲学博士文库(第三辑)序言/1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0
第三节 研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3
第二章 理论回顾:经济空间研究范式比较 / 20
第一节 经济空间理论转折性变革 / 21
第二节 经济空间均衡的三种向度 / 34
第三节 经济空间研究的三种范式 / 41
第三章 资本逻辑:经济空间生成动力 / 49
第一节 框架转换:从主流经济学到马克思资本理论 / 50
第二节 马克思著作中经济空间扩张思想 / 53
第三节 资本逻辑与经济空间范畴 / 57
第四节 资本扩张推动经济空间生成 / 62
第五节 资本扩张对经济空间的破坏与重构 / 73
第四章 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经济空间扩张机制 / 79
第一节 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耦合 / 79
第二节 技术逻辑与经济空间扩张机制 / 86
第三节 资本扩张、技术变革与经济空间扩张的历史进程 / 94
第五章 资本扩张与经济空间扩张悖论 / 103
第一节 经济空间扩张悖论的产生 / 104
第二节 经济空间扩张悖论的表现 / 111
第三节 经济空间扩张悖论的对策 / 125
第六章 浦东层级经济空间体系生成案例 / 136
第一节 资本、技术逻辑与浦东层级经济空间体系 / 136
第二节 经济空间扩张方式比较:浦东与迪拜 / 154
第三节 浦东经济空间发展建议 / 165
参考文献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