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城市治理评论》是系列出版物,本书为第1辑,主题为世界城市群与大都市治理。专题文章内容包括:世界城市群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城市群地方政府联席会议协作治理;特大城市灾害防控问题;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问题;关于城市合作的经济绩效;社交媒体城市治理的多元互动模式;城市治理法治化问题;城市的社区组织等等。此外,另有关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出路的讨论稿等。
探寻城市治理秘密 创造美好城市生活
——《复旦城市治理评论》首发词
唐亚林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晶与象征,又是人类文明创新活力集中涌流之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城市(城邦)看作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之产物,它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亚里士多德,1995)。后来人们把亚氏的这句话概括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广为传诵的名句,即“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两千多年后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根据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愈来愈注重人的生活质量这一最新趋势,又演绎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经典主题宣传语。古今中外数千年人类城市文明演进史告诉我们,城市是为人类美好生活而生。
在人类社会尚处在刀耕火种时代,人类自身的命运主要靠自然界的恩赐乃至任其主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人类社会终于认识到要超越自然界的恩赐与限制,就必须通过合作与发展的方式,创造出能够高度自我把握的可操控的秩序新境界与命运共同体。这种集秩序新境界与命运共同体于一身的人类社会自我追求,让一个个的城市脱颖而出,不断成长为人类生产、生活、交往的中心,成为人类生活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载体与运行机制,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中心性与地域性兼具的城市文明样态。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样态表达和释放着人类丰富的创造性欲望,折射和反映了人类追求神圣、安全、繁忙等普遍性价值的矢志不渝雄心。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建构精神得以皈依的神圣之地、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繁华的商业市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价值,就等于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一个集多样性、丰富性与包容性于一体的复合体生活,任何自毁其中一个方面价值的行径,就等于自毁其生活,甚至最终导致城市生活的衰亡(乔尔�6�1科特金,2010)。
然而,可欲的城市生活终归是一种理想化的样态,与现实生活的实然状态相距甚远。在世界各国与地区区位优势不一、基础设施与生存资源差别很大、现代化进程快慢有别、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泾渭分明等约束性条件下,城市生活受特定城市治理模式的形塑与影响日益加深,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而且,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阶段性变迁,劳动力、资本、物流、信息、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大中城市高度流动与集聚,逐渐形成了以区域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连绵地带——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由此引发了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型,即在遭遇城市区域空间的扩大、基于城市行政区域权限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公共事务的跨域协同化处置、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与强化时,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不得不从分割的碎片化的治理体系走向以协调与合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进而开创以人为核心、以合作为纽带、以绩效为导向的包容性城市治理的新图景。
当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内部差异性巨大的超大规模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工业化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型构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着巨大鸿沟的城乡区隔与分治体系,孕生了“城市中国”与“乡村中国”两副面孔并存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推动了各类要素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由此拉开了当代中国城市大发展的序幕。毋庸讳言的是,城乡发展与地区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导致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拥有了比乡村发展更为集中、更为便利、更为深厚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以及生存发展资源,进而让“进城做个城里人”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人生梦想。
与此同时,由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综合推动的当代中国城市治理模式以及由此肇发的大都市治理范式的建构进程,愈来愈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大都市治理范式成为统合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各项主要内容的新型发展平台,并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唐亚林,2016)。
截至2015年底,生活在当代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已高达7亿余。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估算,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其中大约有近9亿的民众将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中国人的城市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从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比较、国内与国外、定性与定量、专题与总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前瞻把握和深刻提炼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演进规律、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建构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道路、基于当代中国城市人发展需求的现代城市治理理论与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要建构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实际与发展道路以及当代中国城市人发展需求的现代城市治理理论与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就需要综合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以及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根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同仁们多年的系统跟踪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问题,我们认为已经呈现了城市生长过于侧重工具化算计特征,混杂着城市化发生、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并存的特性,并展露出以世界级城市群为龙头和以国家级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都市治理新范式之图景,但在此过程中却内蕴着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匹配、城与乡的对立、老城区与新城区的鲜明反差等内在冲突无以消弭等基本特征;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基本性质问题,我们认为既遵循了现代城市治理的一般规则,即建立在神圣、安全与繁忙三大基本价值之上,试图全面建构系统化的城市公共事务治理制度安排;又存在因既有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的先天性供给不足,以及与城市发展阶段的混杂性与工具性特征的叠加,导致无论是城市治理的价值还是城市治理的制度,都存在见物不见人、缺乏基本法治与民主治理保障等弊端。
正因为如此,脱离长达半个多世纪塑造、因城乡尖锐对立造就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神话”故事环境,既无法深刻洞察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秘密,又无法开创中国人的美好城市生活。恰恰这一“历史性宿命”,既是我们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又是我们试图通过理论研究来最终摆脱的“历史性包袱”!
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6�1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成一座城市。”(刘易斯�6�1芒福德,2005)明了好的城市生活始终离不开好的城市治理,好的城市治理是城市基本价值、城市基本制度与城市光辉人性的有机统一,但这种好的城市治理又始终在路上这一城市文明包容之光的生生不息真谛,我们就能更加明白我们肩上所承载的历史重任。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支持下,在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作为“城市治理、大都市发展与区域合作”学科群的建设计划之一的《复旦城市治理评论》如今正式创刊了!我们期待这本刊物能够成为研究和发表中国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平台,更期待学术界、实践界的朋友们积极赐稿、紧密合作,为开创中国人的美好城市生活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刘易斯�6�1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页。
乔尔�6�1科特金:《全球城市史(修订版)》,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5-19页。
唐亚林:《当代中国大都市治理的范式建构及其转型方略》,《行政论坛》2016年第4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