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分为关学篇、儒学篇、国学篇。一是对于张载及其关学的相关研究,既有对于关学重要代表性学者的研究,又有20世纪对于张载关学的现代诠释的评述,由此进一步揭示张载关学的时代价值和思想意蕴;二是对于儒学史的若干研究,力求展现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其现代走向;三是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视角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阐述了作者对于国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许宁,男,1973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学术促进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等。撰有《六艺圆融:马一浮文化哲学研究》、《理学与现代新儒学》等著作,点校整理《马理集》,发表论文数十篇。
关学篇
关学的当代意义
“物与”之道——张载关学的生态哲学意蕴
气化之道——张载、王夫之、严复、张岱年气学思想合论
马理关学思想研究
张载关学要旨及其现代诠释
儒学篇
仁爱与慈善
独尊儒术与重继道统——汉、唐儒学文化观的个案比较研究
许衡与元代的文化认同
现代新儒家的道统意识与文化自觉
熊十力与儒学哲学化的向度扭转
儒学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儒学——梁漱溟文化哲学简论
冯友兰与儒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
马一浮之思想
国学篇
天人之际
论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
苏武与国魂
马一浮与章太炎之国学观比较研究
石峻先生与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双向进路及其时代意蕴
佛学文献课程与文科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事实·价值·能力——基于《中国近现代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研究生”新释
附录
深观无相相 唯有不言言——读韩焕忠博士新著《自觉觉他——佛教教育观》
道家的内圣与外王——评近期出版的两本道家研究专著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关学·儒学·国学》:
四 重新评价张载在宋代理学中的地位
在20世纪哲学史中,这三个“四句”既是张载关学的诠释重点,又成为新哲学的思考原点,不能不使我们反过来重新思考张载在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宋代理学思潮崛起需要从“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中加以透视,理学家们往往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对佛老既有吸收,又有批评,实现了儒学心性论的义理转向和价值重构,其中儒道关系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儒道关系涉及宋代儒学开宗立派的发轫者的问题。周敦颐是最早作援道入儒努力的学者,朱熹誉之为“伊洛渊源”,张栻尊之为“道学宗主”,学界一般也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程朱学者从理学源流追溯,通过尊周以抬高程朱一系的正统地位,进而认为《太极图说》义理彰著,包罗万有,忽略甚至贬低、抹杀张载及《正蒙》的理论贡献。如称张载所言“太虚”、“太和”,不外乎周敦颐“无极”、“太极”之旨。又如张伯行指出:“《正蒙》所说道理……皆不出周子《太极图》范围之中。”学界囿于朱子旧说,长期对此习焉不察,而将周敦颐视为理学的创立者,对张载的理论贡献缺乏充分的认识,是十分遗憾的,应当重写理学的发展史。
周敦颐所面对的是“合老庄于儒”的历史任务,但缘于对周氏《太极图》来历的质疑,周敦颐的学术纯洁性和融会儒道的努力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如陆九渊反对“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认为这属于“老氏宗旨”。黄宗炎毫不隐晦地说:“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实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属旁门。”毛奇龄则认为周敦颐、邵雍等“纂道教于儒书之间”,“道学者,虽日以道为学,实道家之学也”。
方东美肯定周敦颐是五代以后第一个走上哲学思想正路的人,有道德品格,富有正气,但又指出他开而不创,尚不具备开创者的资格。因为周敦颐一方面企图复兴儒家思想,但对原始儒家的创造精神未能发挥,精神气质趋于萎缩,未得“孔孟真传”;另一方面,他又援道入儒,而于道家真正的精髓难有体会,故不能放胆开拓境界,不够宽宏广大。方东美指出如果将周敦颐确立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宗主,是存在很大的疑问的,从理学思潮发展的高度,他认为若“讲前期的宋代儒学,要救周濂溪的弊病,最好直接就接着讲张横渠”。方东美强调:“假定宋儒里面只有一个周濂溪,要谈文化复兴,我想一定很困难。要等到张横渠这一位才气纵横的陕西好汉出现了,宋学才有了生气。”宋代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学派,“就地域上来分,第一个就是所谓‘关学’,‘关学’就是张横渠的学说”。方东美对张载关学评价非常之高。他指出:“有这样子大气磅礴的思想表现,最有精神,最有气魄,在宋儒中首推张横渠!”他认为张载关学可救濂溪思想偏狭敛缩之弊,“首推”张载作为宋代儒学“发轫者”角色,赞扬关学在宋代学术流派中的“第一”地位,实际上是高度肯定张载作为理学开山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