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网络问政风起云涌,网络正逐步影响和改变传统政治体系,政治民主不再是精英之间的竞争,由网络汇聚的草根声音正渐渐扩大” ,开始吹响迈向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的号角,网络问政正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此,作者认真把握新兴科技所推动的这一新的民主形式,深入研究了它的内涵和价值。
引言
网络问政,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政府为了实现科学决策,通过互联网来宣传政府主张、展示工作方案,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问计于民和问政于民;另一方面也是网络社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来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民主的问政方式。实践证明,通过网络问政可以使政府真正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和交流载体,网络平台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政治权利与言论自由。因此,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在宪法保障下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成为新时期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问政更是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高效廉洁的执政新风。
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它把网络这个平台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这个工具,搭建了一个官民互动、上下沟通的桥梁。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充满活力的社会带来了更加活跃的气息。今天,网络已成为不可取代的民意表达和政府倾听民声的场所,成为领导者亲民和帮助民众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平台。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落实,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政府权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践证明,网络问政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也是网络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载体。
但是,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运行中必然还有很多方面不尽人意。比如,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得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还不能有效衔接,一些人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政治“作秀”问题。同时,网络问政在运行中存在“党委和政府缺位”问题,对网络问政过程中的过激言论缺乏制度化的引导问题,“网上问政”与“网下行政” 缺乏制度性衔接问题,网络问政在实践中缺乏制度性对接平台问题,网络问政的管理体系不规范和制度不科学问题,网络问政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和网络问政的法制建设滞后等重大问题。
网络问政在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网络问政过程中缺乏制度规范带来的。正是基于网络问政中的“制度问题出发”,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的研究团队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申报了《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研究》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了立项。通过网络问政在制度化方面的“问题导向”的研究,希望网络问政这一民主形式在我国能够得到制度规范并能健康发展。
陈纯柱
2017年1月
陈纯柱 2002年进入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工作,担任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处长、法学院教授;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重庆市政府授予的“重庆市名师”,2009年重庆市批准为“二级教授”,2011年被评为全国百名社会科学优秀普及专家,2012年“重庆市劳动模范”。现担任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教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宪法学、信息法治、政治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和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研究》等项目5项,担任国务院重大课题1项,主持国家工信部、国家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国家教育部以及重庆市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出版《互联网上宪法权利的保障与界限》和《21世纪中国的宪法政治》等学术专著10部,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权利的规制研究》等学术论文85篇;获得重庆市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10余项。
罗晓梅 1982年大学毕业,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重庆行政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批准的二级教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生存方式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等5项,主持国务院三建委重大课题1项;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6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2篇;出版《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等学术专著10多部,获得重庆市科技奖和重庆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0多项。樊锐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办公室主任,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硕士。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司法部法学科研项目多项,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的《网络问政的内涵及制度研究》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行政》全文转载,同时也被《新华文摘》摘要。
陈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独立主持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逆周期视野下我国金融的监管研究》的研究工作(项目批准号:15CJY084);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互联网金融的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监管研究》等学术论文7篇,其中《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属性和监管研究》一文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16年6期全文转载。参与出版《互联网上宪法权利的保障与界线》等学术专著4部,获得省级政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共4项。
目录
第一章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制度化要求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和价值研究
二、网络问政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化要求
三、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的科学原则
第二章网络问政主体建设的制度化
一、网络问政主体的范围及其权利的界定
二、网络问政主体制度化的价值
三、网络问政主体的问政能力建设
四、构建网络问政主体的参与制度
第三章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制度化
一、构建网络问政平台的价值
二、网络问政平台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三、网络问政平台的功效研究
四、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制度化要求
第四章网络问政中舆情的收集研判制度
一、网络问政中舆情的内涵、特点和危害
二、网络问政中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方式
三、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网络问政中舆情的引导制度
一、网络平台上舆情引导的价值
二、网络平台上在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网络平台上舆情引导制度的设计
第六章网络问政的回应制度建设
一、网络问政回应制度建设的价值
二、我国网络问政中回应制度在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网络问政回应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网络问政的沟通协调制度
一、问政方式的多样性
二、网络平台上的“问政”方式及其问题
三、网络问政与“网下问政”的沟通、协调和保障制度
四、完善网络问政与“网下问政”沟通协调制度
第八章网络问政中的社会治理
一、网络谣言的监控和社会治理
二、社交网络下的公共危机与社会治理
三、政务微博的引导和社会治理
四、依法治国下的网络社会治理
五、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社会治理
六、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
第九章网络问政的法律保障制度
一、建立网络问政的保障制度
二、建立网络问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三、网络问政立法规制的建议
附录网络问政课题研究中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