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乃华夏文明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源头,历来令人着迷。探索它的奥义和源头,不惟文献典籍汗牛充栋,坊间的解说也是形形色色满坑满谷,再出一本有何益处?本书无论从切入的视角、假设的前提、辨析的工具、提出问题的思路、追寻其解答的分析推理,均与笼罩着当前易学界的周易解说有不同的旨趣,其所致力的新途径因此可望对易学能有所拓展。重新诠释《易经》,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因而是极有意义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本稿作者发觉把辩证逻辑、计算机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工具和行为认知科学等方法运用到易学中,不惟能解答诸多元问题,对于易经体系的整体诠释也更妥帖晓畅。 本书的前篇12讲,着力建立起新的分析框架;后篇12讲,则是对易学解析的新方法做进一步的阐发和证明。顺便也对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日常应用进行了若干探索,以期替日后的持续开发打下基础。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乃华夏文明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源头,历来令人着迷。探索它的奥义和源头,不惟文献典籍汗牛充栋,坊间的解说也是形形色色满坑满谷,再出一本有何益处?本书无论从切入的视角、假设的前提、辨析的工具、提出问题的思路、追寻其解答的分析推理,均与笼罩着当前易学界的周易解说有不同的旨趣,其所致力的新途径因此可望对易学能有所拓展。重新诠释《易经》,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因而是极有意义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本稿作者发觉把辩证逻辑、计算机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工具和行为认知科学等方法运用到易学中,不惟能解答诸多元问题,对于易经体系的整体诠释也更妥帖晓畅。 本书的前篇12讲,着力建立起新的分析框架;后篇12讲,则是对易学解析的新方法做进一步的阐发和证明。顺便也对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日常应用进行了若干探索,以期替日后的持续开发打下基础。
年轻的时候我爱上了古典音乐,终身喜欢而受益。到海外留学后忙于生计俗务,反而渐渐疏离了。设备技术是一应俱全,音响、网络,任何曲目可以随手拈来,然而听了很少能像以前那样流入心田的。上音乐厅看名家的演奏,看到听众多是华发一族,这永恒的财富快到了沦落的地步,颇令人心痛,难道是音乐不美?还是太复杂?这种惋惜其他人也有。
后来陪孩子练琴,也随孩子看芝麻街节目,我发现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有此担忧。在他常常客串的儿童节目里,马友友说,要使古典音乐长久存续下去,帮助孩子们缩短学习过程,培植其兴趣,养成喜好的习惯,是自己的一种义务。马友友的许多努力,譬如,融合中国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拉丁音乐的探戈舞曲,结合社区建筑和发展的艺术组曲,都是很有益的尝试。
美及善及真的经典,必须找到简约的形式和途径,配合时代的精神,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的易学探索,所依据的想法也一样。探索易经再诠释的新途径,除了让青年一代能以自己的智慧来认知,以自己的生活来参验《易经》所蕴涵的宝藏,我还有一个愿望,是要使这部伟大、深邃、宏富的典籍得以登堂入室,得到世界文明的认同。易学所揭橥的二元相反相成的基础宇宙观和人生价值观,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元主宰的基础观念,原本就是相得益彰的。为此,易学需要找到新的分析框架和话语系统,才能融汇入世界文明的主流。
至于在这两个目标方向上怎样推进和拓展,本书仅仅是一种投石问路。
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
摘录邵雍时把这两段话的顺序给对调了一下,未免有点大胆,然而我想,理应如此。天地在先,以天地之心为心的圣人在后,必须顺应之,难道不是这样吗?邵雍的话读起来有点绕,然而他要传递出的核心讯息却很直白,天地之心盖于动静之间,有以见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
再复杂的事理都能让一个最愚钝的人明白,只要他的心没被成见所沾染;而再容易的事理也难以让一个最聪明的人明白,要是他的心已为成见所盘踞。
谁讲的?听起来像似出自佛祖,或高僧之口。那是托尔斯泰的感悟,其时他已年逾古稀了(1897年)。引用托翁的这句饱经练历的话,我们是想说明,东西方的智慧在深刻处其实是共通的。在托尔斯泰四十岁时出版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里,主角彼埃尔经历了两位精神导师的发蒙。巴士杰夫把彼埃尔引入到为他人的境界(第二卷),而令他臻于至善境界的则是普拉东,在被法军抓获的囚牢里结识的一个农奴士兵(第四卷)。长途的艰难跋涉中,这位俄国农奴的愚钝然而单纯的心灵透露出来,彼埃尔从中感受到了,整个宇宙的真理。
宇宙间的真理和人世间的价值,各个文明自有其不同的表述,但是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基础法则,大约都是在大轴心时期(在春秋战国年代前后)成型的。这是各类人群,不论其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所从属的文化背景不同,之所以能够沟通、理解、合作的根源。长久生存下来并能长期发展下去的辉煌文明,大体而言,有两个相得益彰的核心价值观: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极主宰和东方华夏文明的二元互抱。而把阴阳永恒互抱的价值观展现出来,集中表达相反相成的阴阳如何互动变化着的,则非《易经》莫属。重新诠释《易经》,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因而是极有意义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这里且引本书的一段历史故事,来描述人类同源的法则规范和各自表述的价值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书中我们引入了二进制数值法作为一个主要工具,来解析易卦体系。它最初被应用到易卦排序,早在十七世纪末年,由二进制算法的创立者德国大思想家莱布尼茨来做的。莱布尼茨看到了耶稣会士法国人白晋带回欧洲的伏羲先天圆方图(见书里的图23.9),意识到六十四个易卦背后的数理,和他正在钻研的0-1二进制算法是如出一辙,于是很快就算出了每个卦的编号。易卦的排序根子在于八卦(三爻)的排列,然而邵雍的伏羲先天圆图和方图里易卦并没有序号,除了方图里标出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和坤八8个小数目字。
莱布尼茨琢磨之下,定出了八卦序:地0-山1-水2-风3-雷4-火5-泽6-天7,与邵雍的排序正相逆,两种排序的相对位置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对于汉文明这容易理解,以天为大,自然就排在了首位。对于莱氏则有两个选择,要是他以阴爻?为1、阳爻?为0的话,排出的八卦序几乎和邵雍排序完全一样:是地7-山6-水5-风4-雷3-火2-泽1-天0。但生活在欧陆文明的人,单一起源的宇宙观,犹太-基督教的单一神主宰的范式是非常强韧有力的。莱布尼茨因而只能做另一选择,即以阳爻?为1,为至上的单一神所代表的宇宙最高的秩序和善;以阴爻?为0,表示混乱、涣散、虚无、或邪恶,总之,没有结构可言。况且,天排在7,于西方固有的价值信仰并无出入,7在他们是个圣数,星期天上帝造了六天的世界之后第七天是个休息日。
莱布尼茨没有深入发掘邵雍的圆方图所蕴涵的奥义,这很可惜,他本来有很好的机会来解答易经里不少问题的。我的推想,是莱氏做出的一个重大妥协,有违0-1二进制算法的基本规定,令他踌躇,没再作进一步的推进。我们以(三爻)八卦里山卦的排序加以说明。
在莱氏排序里,山卦列为1。如果逆排(即以阳爻为0、阴爻为1)的话则为6,和邵雍排序的7可说是等同的(0-1二进制算出的结果是邵雍序号减1)。那么山1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山?的二进制代码是100,按规范的二进制算法,其排序应当是0*20 0*21 1*22 = 4。莱布尼茨做出的妥协,是倒过来计算;用邵雍本人的话来讲(易,逆数也),是逆向的加一倍法。也就是以上爻位为初位,乘数为20=1,以初爻位为最高的第三位,乘数为22=4算出,结果序号才可能是1*20 0*21 0*22 = 1。问题是,倒过来看这还是山卦吗?它不就成了序号为1的雷卦? 001?同理,邵雍和莱氏排序中的雷4,按照规范的二进制排序,理当为雷1;而风3和泽6则分别应当为风6和泽3。换言之八卦中有一半,排序产生了问题。
这个问题蔓延到六十四个六爻易卦。譬如,否卦111000,排序应当是7(莱布尼茨的),还是56(二进制数值法的)?与否卦成对的泰卦,排序究竟是7还是56?再以周易里的屯卦3-蒙卦4为例来分析,莱氏及邵雍的排序,是屯卦34-蒙卦17,而在数值排序里则分别为屯卦34-蒙卦17!
这个困扰的肇因,绝不是简单的算法技术问题,而是思考观察的分析框架所致,背后有着文化和观念的深厚积淀。莱布尼茨受此困扰而放弃了继续深入挖掘,但是谁又想得到,这个问题还得拖延三百余年后才来解答呢?(对此的分析散见本书各讲,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直接参见图23.11;对解答的直观理解则反映在第十九讲的图4a-4d。)
不过莱布尼茨所做的重大妥协,并没有杜绝二进制数值方法应用到易卦解构之路。华夏文明的二元对立的基础宇宙观(dualism),阴阳互抱相反相成、周流不息化生为万物万象,是我们很自然的认知。阴爻和阳爻怎样表达,用0还是用1,因而并没有刚性的限定。
《易经》的本源以及后世的诠释,尚处在混沌状态,厘清其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仍是当代人的职责。对于这项任务,困难在于没有人可以保持他的心智始终空灵,全然免受成见的沾染。从上面托尔斯泰的那句语录,佛家的诸多启蒙,还是个人对生活经历的观照,不难明瞭,人们能努力做到的,不过是尽量少受成见的沾染和尽力摆脱坏的沾染。
任何习得的信息,积淀于心,都可能变为有害的成见。人的心智,说到底,是在演化和文化中铸就的,即连初生婴儿的赤子之心也远非白板一块。现代认知科学的进展,越来越说明或在证明,人类的心智不但受着环境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的塑造,就其内在本质,原本就是种种欲念结合而成,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主体的前台控制话语权。所谓统一的自我和独立的意志,仅仅是一种过分简化的说辞,只在社会法理的层面上有用而已。
既如此,我们又如何来重新诠释《易经》呢?借用计算机处理的现代信息理论的术语来说,人的心智(mind)有其固有的系统(大脑),有其很难变更的运算模型(神经元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语言、观念、偏好和偏误,及知识技能)。要处理新的信息或已有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智能,我们必须时时捕捉新信息、删汰无用的信息、保存和重组有用的信息。像似今天大家在用手机,需要经常加载新的应用和卸载过时的软件,有时需要升级固件和操作系统,甚至把手机更新换代。即便苹果电脑的智能手机这样罕见的精妙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也不得不时常更换。
作者本着这种思路,展开自己的易学探索,并尝试提出新诠释和新解答。
长话短说,本书是这些尝试努力的结果,期待诸君开卷。至于开卷而能有益,则看能否形成各自的见解。凡能形成对本书剀切批评意见的,对你就是有益的,顺便对作者有益,甚至可能对易学有益。
敬待大家的指正,让我们共同推进易经的再诠释。是为序。
孙涤 于洛杉矶, 2016年孟春
孙涤,经济硕士和管理博士;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等多个院校的兼任教授;但任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会长,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深圳发展银行首席信息官、留美中国经济学会会长等职,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有近二十本中文书在国内刊行,并在报刊和网络上辟有专栏传播现代管理的理念和实践。
前篇
第一讲 象外无辞
第二讲 阴阳互变,二二成偶
第三讲 两仪相逆
第四讲 简捷原理
第五讲 立体原理
第六讲 易卦如何配对
第七讲 易卦的小循环
第八讲 易卦循环的玄机
第九讲 易卦的方图结构
第十讲 易与天地准
第十一讲 易卦排序以阳度为准
第十二讲 易卦的大循环对应太阳回归年
后篇
第十三讲 数值编号揭秘易卦结构
第十四讲 奇偶错综
第十五讲 八卦的成对和排序
第十六讲 八卦序是解析的根子
第十七讲 易卦的大小循环
第十八讲 两种编号孰优孰劣
第十九讲 卦变和排序的依据
第二十讲 《易经》的信念力量
第二十一讲 五行和阴阳的融合
第二十二讲 易卦解构框架的一个应用
第二十三讲 筮占的数理基础易卦解构框架的一个应用
第二十四讲 易卦解构的若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