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张军著的《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转轨方式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内容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在研究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方面所形成的一些初步的思想,也是对这几年我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与讲授中国经济改革这一课题的阶段性总结。本书适用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研究者学习参考。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出版绵延三十年而不衰,此次遴选的一批著作基本写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经济学论著为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领,曾经切中中国经济的时代命题,探险中国经济学的前沿地带、热点话题,发出过振聋发聩之声。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二三十年的时代变迁,这些论著对当下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对今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仍然意义非凡。适逢新一轮改革开放宏伟启动,格致出版社以此为契机整理印行这些旧籍,意在再现当年著作的价值,同时向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作者致意。
前不久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会的邀请,我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个人研究历程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我回忆了自己研究兴趣转变的几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始于1994年,那一年我获得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的资助,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系,我到这里访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1990年年底我结识了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短期执教的哈勒根(Bill Hallagan)博士,而他跟我之间在中国经济改革话题上有很多相似看法。他本人曾经在拉托维亚访问一年,对激进改革国家和改革后的经济表现有近距离的观察。所以,当他获得美国国会富布莱特基金资助来到复旦大学时,非常希望能与中国经济学家进行交流,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进展。机缘巧合,我那时候刚刚从伦敦经济学院回到复旦大学不久,便与他相识并从此接下学术友情至今。
我是结束在英国为期一年的博士后项目之后于1994年9月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系的。哈勒根博士为我的来访做了很好的安排。经济系为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在那里的7个月里,我与哈勒根博士反复就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验进行讨论,这当中不仅涉及到1991年俄罗斯发生的非常激进的转型,而且我们也都认为必须要把上世纪80年代苏联曾经进行的局部的改革。和比较渐进的转型经验与教训进行很好的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用经济学最简单的分析框架来刻画中国与俄罗斯的转型方式并解释两国转型后的经济增长的差异。于是就陆续写出了我们合作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其中第一篇论文Growth in Industrial Output in Post-reform China: Dual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Fringe直到1998年才正式发表于East Asian Review( no. 2, 1-17)上。后面合作的论文还包括Excessive Entry into the Markets: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以及 Starting Positions, Reform Speed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等。其中,后一篇论文被收入在美国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的工作论文系列中。而且我们还以改革起点和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为题在《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的首篇位置发表了一篇论文。
在华盛顿州立大学期间,我就萌生了撰写一本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书。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观察到的改革基本上还是以80年代所发生的改革为主,而这一时期的改革典型地表现为微观改革为主,少有宏观层面的改革。事实上,因为微观改革优先而宏观管理的改革大大滞后,导致中国经济在改革时期无法避免宏观经济层面的巨大波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正因为如此,才迫使中央政府在1993年决定推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变革。
基于对中国经济80年代改革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在总结和刻画1978年到1992年分税制改革之前那一阶段中国改革的基本模式问题上,没有比双轨制这个词更好的了。于是我就以《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为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写作计划。整个书稿完成于1996年年底,至今正好20周年。 最初,这本书被陈昕先生看中,作为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于199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袂出版。自1997年首版以来,尚未再版过这本书。但2006年出版社重印过这本书,并且使用了整个系列的新的封面。
今天看来,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思潮和政府与新生代经济学家的改革互动气氛也常常被人怀念,但那终将变成了历史。值得欣慰的是,也由于我们20多年前的激情澎湃的研究,2015年10月我与林毅夫和樊纲一起荣获了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而这本书当然也功不可没。
这次承蒙出版社的厚爱,决定再版这本书并嘱咐我写个前言,我欣然答应。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我的这个前言写起来也断断续续,本应2005年秋完成,但无奈间也拖延至了今天。这次再版,我不打算对之前版本的正文做出任何修改。不过,愿意增加一个附录。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的第30个年头。考虑到这个重要的纪念年份,我在2006-2007年间利用在芬兰赫尔辛基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加拿大皇后大学从事研究的时机开始写作了另外一本书,《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在这本书里,我也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写了价格双轨制。考虑到这一章关于价格双轨制的内容更多集中在对双轨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和所发生争议的回忆与当年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考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对本书的一个冗长的脚注,因此我决定把它作为本书再版的一个附录,供读者参阅。
感谢长期以来对我的学术发展给予持续支持的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先生,也感谢现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的何元龙先生,20年前,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正是他。我还要感谢格致出版社社长范蔚文先生,是他向我提出了再版本书的希望。他们的智慧和对学术出版的长期支持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研究的转型与发展。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以及1994-1995年分别在英国University of Sussex和美国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等做访问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他是中国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包括《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2003)和《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等。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评论和观点频繁见诸国内外重要的媒体,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他还是《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1997年以来,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UNU-WIDER)、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等做访问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他还是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的External Examiner和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在内的特邀审稿人,他是众多的经济学期刊(包括《经济学季刊》和《China Economic Journal》在内)的学术委员。
他是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包括《经济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在内的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2003)、《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和《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5)等。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评论和观点频繁见诸于国内外重要的媒体,包括《New York Times》、《P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BBC、PBS、ABS等。他还是((Project-Syndicate))、《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财经杂志的专栏作家。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1.3 方法论
2 改革方式与经济理论
2.1 激进改革思想的演变
2.2 激进与渐进改革的逻辑
2.3 改革与经济理论
3 中国的改革方式
3.1 改革方式的进一步界定
3.2 中国工业部门的价格双轨制
4 价格双轨制的效率特征
4.1 伯德的一般均衡模型
4.2 对双轨价格的进一步讨论
4.3 价格双轨制的动态特征
5 配额约束下的价格双轨安排
5.1 供给流失的理论模型
5.2 有配额控制的价格双轨制
5.3 体制外改革的不同路径
6 价格双轨制下的生产增长
6.1 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
6.2 价格双轨制条件下的产业组织理论
6.3 价格的完全自由化与国有部门的垄断
6.4 简短的评注
7 中国的改革为何比较成功?
7.1 改革方式与改革的初始条件
7.2 改革起点、改革方式与改革路径
附录:主导厂商模型的一般形式
附录:价格双轨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