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保存着学生的一张贺卡,那是我工作不久后的教师节时一个任教班级的学生送给我的,上面有这样几行文字:“政治课始终是热烈、欢快、竞争的世界,它给了我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给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精神鼓励,给了我们进取的动力。”细细品读这些从高中生的眼光对政治课所作的感受与评价,觉得十分朴素和真切,这些话语是对我这个刚入职的教师教学工作莫大的鼓励,但其中更多的是表达了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向往与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点到了理想政治课堂的一些基本要素。
“热烈、欢快”既描述了课堂的气氛,也传递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可能当时我在课堂上经常选取一些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情绪热烈,兴味盎然。这既是教师激活学生的效应,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表现,即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入探究学习的境地;或者说课堂上的某些方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主观上需要从课堂中获取知识或价值观的反馈与点拨。
“竞争”一词的出现可能源于我在课堂上给了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为学生踊跃发表观点,自然产生了“竞争”的态势,大家互相交流、争论,有沉着冷静的表达,也有言辞激烈的辩驳,有坦诚融洽的交流.也有切中肯綮的回应。这样发表观点的学习经历是学生分析、感悟、比较的过程,是对理论观点体悟感知的心路历程和外显特征。
“精神鼓励”和“进取动力”,我以为是表露了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心灵感受,也道出了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做到“明体达用”,从中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学生的判断是敏锐而又温暖的,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了对政治课的看法以及对一位年轻教师的认可。这段话同时也成了我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每当翻出贺卡看到这些文字时,我总会有些触动和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担任教研员后,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审视,我常常在想,学生对理想政治课的理解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表达之间似乎还缺少更为明朗的课堂元素。从“热烈”的起点出发,应当借助怎样的核心要义才能使课堂成为精神的源泉?
在入职之初,我对政治学科的内涵并没有去作深入的理解,对于政治课的课堂样式该如何呈现也没有作细致的思考。从教之途一路行走,慢慢地静心沉浸于课堂的深处,在教学实践的历练中,在观课评课的过程中,在学习教育理论的领悟中,审视课堂的主旨,反思教学行为的得失,揣摩教学理论的深意,才逐步感到“思想”二字的厚重。思想是政治课的重要特征,是课程的核心价值,也是课堂的美学追求。政治课教学应以深刻的思想引领学生。我们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这其中有思想的交流、思想的启迪和思想的引领等更为细致深入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要选择符合现实生活的、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材料作为素材,设计有一定深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尝试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如果课堂没有思想之魂,即便材料堆砌、巧言妙句,课堂也行之不远、意蕴不深。
政治课堂应当是充满思考力的。在实践中我似乎找到了学生贺卡文字中虽蕴含其中但未曾凸显的一个重要的课堂要素。它是目标达成的桥梁,是情感蕴藉的纽带。课堂应当充分地体现和把握思考的内容、方向以及它的边界。当学生以理性的方式深入思考,对于理论观点的形成过程作细致的梳理之后,便会有真切的认同、独特的创见和真实的感动,这种思考后而形成的信念将是持久的、坚实的。
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关注“课堂思考力”,在教研、培训及教学中,一方面,研究教师在课堂知识把握、教学手段、情感引导上提升思考力的教研策略,另一方面则聚焦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力的表现特征及激活状况。同时,我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教学与教研的做法与经验,渐渐积累了一些案例、论文、讲义等,这些文字成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伟,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曾获1993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中学政治学科)二等奖。在《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教育论文。论文《高中政治课基于学生经验的思维加工模式研究》获2013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论文评选二等奖。在2015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评选中获专业发展综合奖。
序言
第一章 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概述
第一节 关于“思考力”的概念界定
一、思考力的含义
二、思考力的三要素
三、思考力的构成体系
四、思考力的分类
五、思考力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提出与必要性
一、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背景
二、关于中学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思考
三、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生态的现状分析
四、重视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特点与行为表征
一、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概念与特点
二、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行为表征
第四节 构建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原则
一、夯实知识的基础性
二、坚持价值的导向性
三、贯彻科学的方法论
四、涵泳理论的逻辑性3。
五、强调內容的清晰度
六、体现能力的递进性
第二章 基于学情与经验是提升学生思考力的起点
第一节 学情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学情概念的界定
二、关注“学前学情”是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捕捉“学时学情”是推进教学环节和流程的有效动力
四、检测“学后学情”是优化教学目标和手段的必要参考
第二节 基于学生经验的思维加工模式研究
一、收集课堂上真实存在的学生经验
二、对学生经验进行分析、归类和归因
三、利用归囚进行教学设计(加工)
四、推测、阐述和应用概念5、
第三节 基于学情与经验的思维加工流程的注意点
一、要仔细了解和研究学生经验
二、要适时提供向上攀登的思维“支架”
三、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运用
四、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学情与教情是一个互动的连接系统
六、教师要增强学情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第三章 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创生与设计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内涵与教材观
一、关于教学內容的几个关系
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第二节 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创生的主要策略
一、确立教学內容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开发中文本转换的动态过程分析
三、教学內容创生的基本路径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一、政治课教学结构化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政治课教学结构化设计的一般流程
三、政治课教学结构化设计的作用
四、政治课教学结构化设计的方法举要
五、政治课教学结构化设计对教师的要求
第四节 凝练教学内容的价值内涵
一、把握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二、秉承诚实守信的准则
三、树立法律信仰和法治信心
四、感悟社会责任
五、铸就理想信念之魂
第四章 思考载体的创设与资源运用
第一节 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及主要形式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形式
四、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方面
第二节 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教学资源运用中存在的偏差
二、教学资源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三、教学资源的采集与细化
第三节 教学资源运用举要
一、现实生活材料的选用
二、学生生活资源的选用
三、榜样人物事迹的选用
四、地域资源的选用
五、场馆资源的利用¨
六、漫画演示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七、运用图示法再现思维形状
第五章 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第一节 设置问题情境的理论、形式与要求
一、设置问题情境的理论依据
二、设置问题情境的形式
三、设置问题情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设置问题情境的主要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的实践探索
二、问题研讨中的注意点
第三节 情境呈现后的有效设问
一、挖掘材科的有效信息设计问题,防止指向偏离
二、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分解问题,避免思维阻塞
三、引入具体的指导方法修改问题,掌握思維路径
四、选取明确的思考视角调整问題,集中思维焦点
第六章 在学习活动中提升思考力
第一节 学习活动组织的理论依据与形式
一、学习活动组织的理论依据
二、学习活动组织的形式
第二节 关于课堂学习活动组织科学性的讨论
一、学习活动潜在意蕴的把握
二、学习活动基本任务的驱动
三、学习活动教师角色的“在场”
四、学习活动课内课外的对接
第三节 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加工范式
一、交流式评价
二、模型化加工
三、概括化组织
四、倾向性控制
五、迁移式点化
六、情意化激励
第七章 中学政治课堂思考力的考量与评价
第一节 政治课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与分析策略
一、思考作用点的內涵与形式、
二、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依据、
三、思考作用点的分析策略举隅
四、促进教师合理确立思考作用点的途径与要求
第二节 课堂思考力评价指标讨论
一、“教师教材二次开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二、教材二次开发能力本质上体现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
三、教师思考力在教材处理方式上的评价維度
第三节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力之评价枧角、
一、学生课堂思考力的四个评价维度
二、评价学生课堂思考力中的几个关系
第八章 教师思考力的提升及教研方式探索
第一节 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构成与作用
一、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基本构成
二、影响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因素
三、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二节 勤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石
一、要有坚定的学科信念
二、要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
三、要以哲学思维处理教学行为
第三节 中学政治“主题研讨”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主题研讨教研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主题研讨教研模式的一般流程
三、主题研讨教研模式的特征
四、主题研讨教研模式下的主要变式
五、主题研讨教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六、赋予教研现场感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