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作者反思了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的选择”(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被筛选、被选择)及其弊端,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选择的教育”。这个理念旨在使教育者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人才观,教育就是提供一种服务:帮助受教育者树立选择的理念,行使选择的权利,学会科学的选择;培养多的“社会乐于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选择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视角(第二版)》在结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阐释了“选择的教育”的理念后,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课程、德行、资源、保障等办学基本实践的实例来描述“选择的教育”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这些实例,对致力于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教师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选择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视角》2009年出版后,受到职教界同仁的关注,我在职教师资培训课程教学中时常与老师们交流、切磋,深得各位老师的厚爱和指点,加印一次后仍售罄,值此一并表示感谢。
职教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2015年习总书记给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我感到,这不但对职教工作者,而且对广大青年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有重要的启迪。
每个学生不仅应该成人,也都可以成才,这是本书的核心要义。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年代,也许我们只能“选择”照顾到一部分学术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成才,而无法满足各类学生接受良好教育而实现成才的梦想。但是,当今教育技术和资源发展已比较丰富,应当为每个学生构建成功成才的途径,职业教育就是为具备应用能力强项的学生提供成才的途径。因此,作为职教工作者,要明白职业教育不能仅仅看作为工作世界培养劳动者,更应该看到应用型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所在;作为学生和家长,要明白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教育,更应该看到适合学生发展和成才类型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更为世界各国许多先进教育实践所证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今天,《选择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视角(第二版)》希望给学生和家长一丝启迪,选择教育就像选择人生伴侣一样,不是最漂亮、最聪明、最富有的最好,最适合的才是最好。水土不服的教育极有可能是浪费青春、耽误人生,唯有理性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成才途径。作为职业教育的老兵,我深感到今天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让人成为才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邬宪伟,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特级校长;现任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中职分会会长,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主席,全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长期从事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主编了《物理化学》《化学实验技术》等国家规划教材;主持的课题“工业分析专业CBE模式教学改革”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信息化背景下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撰写的《外圆内方——职教发展轨道》《坚持三项原则,营造三个乐于》等论文获全国职教论文一等奖。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劳模级);2005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院校长;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
第一章 从教育的选择到选择的教育
第一节 科举制度孕育了教育的选择
第二节 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经济萌动对教育的选择的反思
第四节 选择的教育让个人与社会双赢
第二章 职业教育与选择的教育
第一节 选择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选择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
第三节 选择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才观
第四节 选择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愿景
第三章 选择的教育之基本实践——课程篇
第一节 课程设置
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三节 课程模式
第四节 课程评价
第五节 课程学习引导者
第四章 选择的教育之基本实践——德行篇
第一节 立德树人,培育基础人格
第二节 德育学分,“立德树人”的机制创新
第三节 贯穿全程的职业素养塑造
第五章 选择的教育之基本实践——资源篇
第一节 教育资源的开放理念
第二节 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
第三节 校企之间的广泛合作
第四节 教育资源的融合理念
第六章 选择的教育之基本实践——保障篇
第一节 适应活性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富有实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适应选择的校园文化
第七章 憧憬选择的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一节 选择的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好
第二节 融入世界现代职业教育潮流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
附录2 企业人才技能要求调研问卷
附录3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国际水平试点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附录4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2016-2020)
附录5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策略
附录6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
附录7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校际协作组章程
后记
《选择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视角(第二版)》:
其次,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了,并将此演变成有才学之人的唯一的、终极的目标。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最好门路。这些哲学支配了学堂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着古代中国教育的全面均衡的发展。再次,科举考试的最后决定权在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才学之士一旦踏足官场便往往不再涉足学术领域,从而致使学识荒芜。
最后,科举考试毕竟还是只注重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认定,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从今天的应试教育中看到科举考试的阴影。
历史已经说明,科举制度可以激励赶考者去发展满足科举考试本身需要的能力,从而深刻地改变着古代中国教育、学术等知识活动的目标,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其本身便在塑造着社会。当然,科举制度让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选择无法达到匹配,这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科举考试的巨大影响力使其不得不采用一种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对于设计者而言,科举考试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帝国中,在统一社会思想、维持政治稳定、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精英流动方面贡献极大。
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方面,科举是最主要的,甚至对大多数学子而言是唯一的入仕之路,而在中国古代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官本位”利益格局下,人仕又意味着发家致富,这一点同时也是令科举不断发展传承的一个促进因素。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选拔能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合格人才,但在我国古代“帝王政治”的官僚分配机制中,它实际成为了对社会多数人而言充满吸引力的、唯一一条通向被传统认可的成功的道路。科举考试背后的价值内涵是“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物质主义信条,求学之路通向的只是声名、财富、权力,而不是知识和真理。这或多或少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
二、科举制度是教育的选择的典型
1.科举制度的选择实质性
科举制度究其本质是进行教育和在结束阶段以考试方式选择人才的一个手段,是典型的教育的选择。但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它使众多士子终生埋没于书斋中,脚不出书斋,眼不离四书五经。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对社会的关注,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考试内容,而是始终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以致明清两代的士子在八股文的文字游戏中耗尽生命、精神和智慧。它成为文人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汲取科学养分的绊脚石,并进一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悲剧的文化内因。清朝道光年间,龚自珍在殿试中“历举时事,洋洋千余言,直言无隐,卒因楷法不中程而不列优等”,迫使这位大才子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2.科举制度的消亡必然性
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清的科举制度,在运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之后到清末终于戛然而止,其消亡的根本原因便在于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及其与现代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
回眸科举制度,诚然,《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对提高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政治关怀确实有很大帮助,但它们的内容和范围却是有限的,要想仅仅依靠它们来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尤其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问题,那根本已是不可能的了。不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那么,这样的教育,人们终将不予选择。于是,滚滚不停的历史车轮终将科举制度抛在了后面。
第二节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教育事业,无疑是服从于计划经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