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企业为切入视角,在系统研究国内外供给理论相关文献和企业财税负担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政策、实证和案例等不同方面研究“对企业减税清费的意义”和“如何减税清费”这两个问题。本书在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加入经实证检验支持的供给侧条件,即边际税负与投资的负向关系,从而得到拉弗曲线观点成立的条件;在新古典框架下尝试构建考虑中国国情和供给侧创新函数的理论模型,推导并检验支持边际资本税率与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关系命题。为将理论结论实际应用于指导政策,本书梳理企业的收入流中的供给侧要素与需求侧的关系,通过对企业分要素密集类型弹性分析和厘清财税政策传导机制,尝试解释了当前我国需求侧管理政策成效式微的症结,给出从供给侧改善企业收入流的要素供给的政策抓手,即政府通过减税清费政策要达到的两个效果是:第一,鼓励社会投资创办小企业吸收就业;第二,鼓励各层次企业的自主创新。本书随后针对如何减税与清费的问题,对企业减税进行分税种分析,指出增值税(结构性减免)、营业税(营改增)和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是可以重点减免的方向;并通过刨除法、构成法和供养比法综合匡算得到我国企业的费负担规模约1.2万—1.3万亿元,从而为企业清费减负给出政策空间和操作方向的参考。最后,针对鼓励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问题,本书分别进行了案例讨论,以案例说明供给侧财税政策对促进创新和为小微企业减负的意义。
广义的供给侧管理应包括长期的改革和结构的调整,实际上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创新,是提升整个结构的升级。彭鹏的著作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从对企业减负入手讨论提升创新能力,相信会成为一本对讨论我国的供给侧政策有所帮助的著作。
目录
序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2 关于供给侧和企业负担的前人研究
2.1 供给理论思想起源
序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2 关于供给侧和企业负担的前人研究
2.1 供给理论思想起源
2.2 围绕供给理论展开的论战
2.3 供给理论的规划化表达尝试
2.4 供给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2.5 西方供给理论:争议与褒贬不一下的中国启示
2.6 我国的总体税负情况
2.7 我国的结构性减税与企业减税
2.8 我国企业面临的供给侧问题
3 考虑供给侧条件的理论框架
3.1 供给侧分析的理论前提
3.2 考虑供给侧的凯恩斯框架
3.3 考虑供给侧的新古典框架
4 企业收入流的供给侧分析
4.1 企业收入流中的供给侧要素关系
4.2 我国需求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4.3 供给侧理顺企业收入流的思路
4.4 企业收入流分析小结
5 企业减税的分税种分析
5.1 企业承担的税种概览
5.2 货劳税的减税方向分析
5.3 企业所得税的减税方式分析
5.4 企业分税种减税小结
6 企业费的负担规模分析
6.1 企业费的概念与构成
6.2 匡算企业费之规模的方法
6.3 企业费规模匡算
6.4 关于企业费负担的思考
7 企业案例研究
7.1 中关村示范区的案例研究
7.2 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案例研究
8 结论与供给侧“再探”
8.1 本书主要结论
8.2 再探“供给侧”
参考文献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