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陆氏针灸》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历史回眸主要讲述陆氏针灸的缘起、传承与发展、流派影响以及陆氏针灸代表人物事略;中篇学术与临床,从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用药特色与验方、经典医案医话等方面系统总结陆氏针灸的理论、诊治经验、用药及技术特色;下篇介绍陆氏针灸流派发展的现状与创新,并收录传承团队的跟师学习心得、陆氏针灸传人谱、陆氏针灸大事记等内容。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陆氏针灸是上海市15家流派基地之一,历史悠久,是沪上有名的针灸流派。陆瘦燕被业界誉为“针灸大王”,是我国现代较为著名的针灸大家,其与夫人朱汝功一同为针灸界之泰斗级人物,为世人所熟知和景仰。他们共同创立的“陆氏针灸”流派理论与临床实践在学术界影响广泛,为当代针灸经络从业人员经常学习和应用。2009年6月,“陆氏针灸疗法”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又被列入国家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开创了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新起点,为全国地域性流派传承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编写工作是对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将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技术、医德医风、当代发展,力求体现海派中医流派的鲜明特质和深厚内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文化弘扬、临证实践提供综合的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资料。当然,这一工作只是落实流派传承创新各项举措的第一步,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内涵丰富,需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道们齐心协力、长期关注,各方也需不断扶持投入,还要与当代的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临床实践、文化宣传、传承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中医药流派传承必须要跨越以往单一的家族传承、师徒授受模式,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本丛书的编写得到了丛书编委会各专家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各分册作者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和历史使命,在此对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丛书有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道、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陆焱垚,陆瘦燕之女,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学院针推系经络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阿曼苏丹国“马斯克特中医中心”中医针灸专家,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德国“不莱梅红十字会中医研究所”中医针灸专家,致力于陆氏针灸流派的传承与研究。我社“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丛书作者。
裴建,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陆氏针灸流派基地项目组负责人。
施征,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
第一章历史传承 / 2
第一节缘起 / 2
第二节传承与发展 / 7
第三节流派影响 / 11
第二章人物事略 / 14
第一节代表性人物传略 / 14
第二节人物故事 / 31
第三节主要传承人简介 / 42
中篇
学术与临床
第三章学术思想 / 58
第一节创立“经脉元气说” / 58
第二节全面切诊,重视肾气、胃气之虚实 / 61
第三节识别标本,权衡缓急 / 65
第四节喜用毫针,重视手法 / 68
第五节针灸并重,内外合治 / 74
第六节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 80
第四章临床经验 / 83
第一节远道刺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 83
第二节哮喘的针灸治疗 / 87
第三节怔忡的针灸治疗(附惊恐) / 89
附: 惊和恐的证治 / 93
第四节痹病的针灸治疗 / 94
第五节痿证(痿)的针灸治疗 / 106
第六节腰痛的针灸治疗 / 110
第七节目疾的针灸治疗 / 115
第八节对麻风病的认识和治疗 / 121
第九节针灸治疗面瘫的初步观察 / 125
第十节灸疗小儿偏坠症15例的疗效观察 / 132
第十一节针灸治疗乳糜尿30例的初步临床总结与远期疗效观察 / 135
第十二节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及免疫指标初步观察 / 145
第五章优势病种及相关适宜技术与特色 / 150
第一节陆氏针灸治疗中风病 / 150
第二节陆氏针灸治疗颈椎病 / 159
第三节陆氏针灸治疗痛经病 / 165
第四节陆氏针灸治疗腰腿痛病 / 169
第六章经典医案与医话 / 181
第一节陆瘦燕经典医案 / 181
第二节朱汝功经典医案 / 222
第三节医话 / 271
下篇
现状与创新
第七章流派发展现状与创新 / 298
第八章薪火承传,继往开来 / 327
附篇
流派速览
附一“陆氏针灸”传承谱系 / 334
附二大事记 / 338
附三重要论著索引 / 343
陆瘦燕、朱汝功主要著作 / 343
陆瘦燕发表的主要论文 / 344
朱汝功发表的主要论文 / 345
被针灸专著收载的相关陆氏针灸流派论文 / 346
参考文献 /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