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管束与放手”这一家长们较为关心的主题入手,就“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均从作者本人的2000多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放手为什么这么难——管束与放手的拿捏”通过5个案例,说明孩子从依恋走向独立的过程。
“谁是玩具的主人——独占与分享的权衡”是本书的特色内容之一,通过案例,全面概括了物权意识建立和家长易犯的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
“读懂孩子的天性”包括两个部分:
1.“好奇宝宝”列举了各年龄孩子典型的“好奇”行为,让家长更加地了解孩子,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做到“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规范孩子的行为”。
2.“内向没什么不好”则是本书的特色内容之二。讲述了“矛盾型内向性格”的形成原因、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所列的案例,都在很多内向孩子的身上发生过。在书中最后部分“家长反馈节选”中,有性格内向孩子的家长反思、实际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反馈。
“恼人的熊孩子”也包括两个部分:
1.“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以年龄为序,以看似极端的案例,反映有诸多共性的育儿问题。并换位于孩子的角度,引导家长深刻理解孩子叛逆的潜在原因。
2.“小学生的烦恼”聚焦于“幼小衔接”这一热点话题。
“高质量的陪伴”则讲述“亲子沟通与陪伴”这一话题:
1.“看不懂的宝宝”站在孩子的角度,陈述亲子沟通壁垒的“建造”过程。
2.“纠结的妈妈”则从母亲的角度,道出了当下母亲在“养家与亲子陪伴之间选择”时的无奈;并立足于祖孙三代家庭,围绕孩子的教育、理顺家庭关系,建设性地提出方法和策略。
亲子之间,无论孩子对家长有多依赖,家长对孩子有多呵护,孩子最终将走向独立。在孩子“完全独立、走向社会”之前的成长岁月里,一方面,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包办代替。在“管”与“放”之间如何权衡,是对家长最大的考验。
本书正是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主题入手,从“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从我2000多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这些案例均来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成长”。此公号于2013年12月28日创建,至今已走过1118天。在此期间,我通过专题、家长辅导班、家长沙龙、在线答疑等方式,接受家长关于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咨询2000多人次。
我一直主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家庭。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分析和判断,再给出实用的、有操作性的建议。本书所述,皆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来自50个不同的家庭。无论您的孩子有怎样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您的家庭有怎样的特殊情况,相信您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写到此处,我仿佛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不禁想起每次为家长朋友咨询结束时说的那句话:“希望能够帮到您。”同样,我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到更多的、正在为孩子的心理成长而焦虑的家长们。2000多案例犹如2000多个活生生的面孔,此刻一一浮现在眼前,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触发我创建公号“儿童心理成长”的那件往事——
2013年的一天,幼师班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说,5岁的儿子说她是“啃老族”。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陪伴儿子长大的妈妈伤心极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我安慰她说:“孩子哪里懂‘啃老族’是什么意思,听到这么个词,就用用,觉得好玩呢。”
她说:“不是的,孩子还补充说,妈妈不工作,没有赚钱,靠人养着,就是‘啃老族’。”
我建议她回去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可以让孩子设想下面这些情景:
1.你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想不想有个人听你说说话啊?
2.想不想有人带你去游乐场玩啊?
3.如果我上班,你问我:“妈妈,你陪我说说话好吗?”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想聊天了。宝贝,你会高兴吗?”
4.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带你去游乐场玩。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要加班啊,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去游乐场呢。宝贝,你会伤心吗?”
5.宝贝,因为妈妈是那么地爱你,所以,妈妈愿意不工作、不赚钱,就在家里,陪着宝贝快快乐乐地长大。
我特别提示她说:“不要说,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呀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背负很大的压力,只说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我自己愿意放弃这一切。”
其实,在这个事情当中,有一个人的态度比谁都重要!这个人就是这位可敬妈妈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赞赏的目光注视妻子,让孩子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敬重,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
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所有的妈妈都要全职在家,也不是职场妈妈就可以不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各不相同。我们没必要羡慕谁或者诟病谁,只要自己和身边人觉得适宜就好。
正是这位学生的亲子对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下年轻父母的不易。20世纪末至今,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长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与自己小时候截然不同。作为一个身处学习型社会、并对孩子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动地学习教育知识。所以,我很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创建“儿童心理成长”公众号的初衷。
刘鸿雁
2017年1月8日 于上海工作室
刘鸿雁,儿童心理咨询师,上海重点教育项目核心成员。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客座导师,主授《家庭教育》等。著有儿童情绪管理丛书“乐桃桃玩穿越”,获上海好童书奖,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