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与焰:南方笔记》是由99篇文章构成的一部关于故乡江南的散文集。在书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古龙窑、农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静行走、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汇集成一个个密集的词汇,犹如泉源一般喷涌而出,形成本书全部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曾经遭逢过的逼真、复杂气息,全部珍贵地涵藏于中。
《泥与焰:南方笔记》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所发生的剧烈变迁。书中所记,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许多已经彻底改变或丧失,无从再觅。由是,黑陶目睹并亲历了一场故乡沧桑。此书,便也成为这种沧桑的一份见证。同时,黑陶又以独特的黑陶式语言激烈,简捷,注重色彩和画面,有明显的个人辨识度,向我们再现了汉语修辞的魅力。
这块地域,像硕大粗艳的琥珀,透过重体力劳作和清贫世俗生活的外围,能看见在它的内部,那晶莹的、昼夜不歇的熊熊火焰。
《泥与焰:南方笔记》,一个作家的南方个人史,一个作家地理与精神的南方,一个作家诗意而纯美文字里的南方南方与*美汉语的化合反应,让我们共赴作家黑陶的南方精神之旅!
代序|故乡之所以是故乡
刘烨园
近年来,朋友们在一起议论散文,最厌恶的多是当下类化的泛滥如对历史旧事(许多事亦未必可靠)的浅薄抒发,如对世间生存的平面描绘(流行的、新公式
化的语言与仿制的非个人感受)……然而厌恶归厌恶,大
家都知道,如此类化的结论依据是片面的,因为这是就公开发表的作品而言。真正拥有含金量的散文
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它们太难有问世的缝隙罢了。
正因如此,读到黑陶的《泥与焰》时,我的饥渴,感到了深深慰藉。于是不止一次地读它。常读常新。且相信,它所蕴生的,一定比我所感受到的要更多。
这是当下少见的神性写作(心灵、悟性),而非流行的知觉写作(庸常的知识与感觉)这使它的有可能发表不了的悲剧之美,也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以人格感动着作者自己与他人;这亦是一个人生命之定力与自
信、美感与热爱的自给自足文中传统与现代相融的语言个性,蒙太奇的讲述方式,眉批法与注释法的活用……诸多的艺术手法的探索与切合,都不是一个身心浮躁的名利之徒所能抵达、所敢抵达的;它的语言是对语言的尊重与呵护,就像语言生来就有亚马逊丛林的气质一样(而多少作者却是挥鞭抽打着语言,只视其为工具为
奴仆多么粗暴又功利的工头呵)。
黑陶的个人是真正的个人,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因为他生存在唯己才有的,独到又立体而非平面、仿制的文本自身的生态之中。是的。是生态。人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本应该是一个生态。正是生态那些潮湿而蓬生的细节,那些沉旋且起涌的节奏,那多聚少散的声部,那朴实却又有华的色彩,使《泥与焰》不仅拥有了空间
还拥有了时间。而时间,才是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黑陶文字的精髓所在。
时间永远是艺术极为难得的分量与境界。它不是数字,不是年代的标识,更不是语言的讲述它靠的是气,是即使生命消失了,神性也依然存在的真谛,是贯穿在文本生态之中,时时处处,可触可叹的那脉鲜润、丰富、沧桑与悠远……
这是一炷心怀泥与焰的精神烛香,这是一些身藏五谷与桑麻的文字场景与细节,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代啮噬不疡的卓然独立的惊奇,有如在闹市或高速通衢的哪儿,你不期然走进古老与现代参差的边城,
又不期然路过那方湿苔天井,而在依然有人居住的青瓦
堂屋里,那钵从江河源头一路盛开而来的红景天,在桌几朝气盈盈,生机盎然因为她来自游人罕至或纷纷中途即止的远方,时间与神谕的远方……
这使我更加说不清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它是大地之所以成为大地,故乡之所以是故乡的原因。就像当年的《阳关三叠》,异国的《哈姆雷特》一样它们活在自生的时间之中,亦是时间使它们永远活着。而那些不堪卒读的一切,原因亦简单至极:因为它们不拥有时间。
比如当下,以及迄今不足二十年的许许多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