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样式。作者以深湛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最绮眩精微的部分。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唐诗宋词十五讲(新版)》主要是供全校性选修课使用的,拟想读者就是一般大学本科的学生,充分考虑到“通识”的特点,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的缩写版,但又区别于坊间一般的流行科普读物。本系列教材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求知识的相对稳定性,有一定的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和章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兴趣。本系列教材大都有意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适当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有可读性,更适合通识教学,同时也更能吸引社会上的一般读者。
葛晓音,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汉唐文学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古诗艺术探微》。
《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序
第一讲 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一 初唐的诗歌革新
二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三 从王绩到“初唐四杰”
四 从“文章四友”到“吴中四士”
五 从陈子昂到张说
第二讲 盛唐气象
一 盛唐的诗歌革新
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三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四 高、岑和边塞诗
五 精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第三讲 李白
一 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
二 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三 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
第四讲 杜甫
一 忧国忧民的“诗圣”
二 包罗万汇的艺术成就
三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第五讲 诗变于盛衰之际
一 批判时政的思潮和讽喻诗歌的兴起
二 江南迁客的感伤乱离之作
三 气骨中衰的大历十才子
四 李益和其他大历诗人
第六讲 中唐两大诗派
一 张王乐府
二 元白的新乐府
三 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
四 韩孟诗派
五 李贺与“长吉体”
第七讲 中唐诸家的沿革
第八讲 晚唐诗坛的余晖
第九讲 唐五代词
第十讲 宋初词风的转变
第十一讲 苏轼和词的诗化
第十二讲 周邦彦和词的律化
第十三讲 李清照和南渡词人
第十四讲 辛弃疾和豪放词派
第十五讲 姜夔与南宋词的雅化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初唐的诗歌革新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从王绩到“初唐四杰”
从“文章四友”到“吴中四士”
从陈子昂到张说
从先秦到隋末,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诗歌题材不断扩大,各种诗体相继出现,表现艺术愈益成熟,在内容、形式、风格等各方面为唐诗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犹如蕴蓄丰富的江河上游,预示了唐诗波澜壮阔的前景。
当中国历史进入最开明繁荣的盛唐之际,诗歌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唐代诗歌走向高潮的过程几乎是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古人把唐诗分成初、盛、中、晚四期,这种区分虽然不十分合理,特别是各期之间的年份界限难以截然划断,但大体上可以说明唐诗发展的阶段性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因此一直被沿用下来。
初盛唐诗歌的分界一般定在唐睿宗景云年问(710-711),以此上推到唐高祖武德时期近一百年,是为初唐,而玄宗开元天宝四十多年间则为盛唐。在诗歌高潮到来之前,人们还需要一个认识和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过程,齐梁时代已经萌芽的格律诗也还需要一个完善和规范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所经历的时段,就是在百年之内似乎徘徊不前的初唐。因此虽然从诗歌
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初唐都处于低谷,然而又是一个缓慢地酝酿着诗歌高潮的时期。以下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诗歌是怎样逐步从初唐走向盛唐的。
一、初唐的诗歌革新
诗歌从初唐走向盛唐,经历了一个自觉革新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前代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在各种不同认识的争论和评价的反复之中,逐渐确立了学习建安诗歌、批判齐梁文风的主导思想,最后在盛唐形成了将建安风骨和齐梁词采相结合的共识。盛唐诗歌形成文质兼备的理想风貌,是与这一革新过程密切相关的。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