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4章,包括细胞概述、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细胞环境与互作、细胞通讯、核糖体与核酶、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叶绿体与光合作用、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和膜运输、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胚胎发育与细胞分化、细胞衰老、死亡与癌变等内容。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医学、农学、林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细胞生物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名词术语与符号亟待规范统一。本书中的词汇全部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最新版《英汉·汉英生物学名词》为标准,进行了规范统一。另外,书中所涉及的人类、鼠类、果蝇、酵母等多种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命名,均参考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的《TIG遗传命名指南》。由于书中的英文缩写词较多,故在文后增添了缩写表,方便读者使用查阅。索引分成中文索引与英文索引两部分,读者可以从中文和英文两方面入手,查阅到书中相关内容。
本书的封面组合图选用了我们自己的一组教学科研照片。左上图是水稻开花期花序,左下图是大花飞燕草叶切段再生植株,中上图是虎纹蛙骨髓细胞核型(2n=26),中中图是培养的乳腺癌MCF-7细胞(正常、凋亡、坏死),中下图是推测的胡萝卜抗冻蛋白的作用模型,右上图是推测的胡萝卜抗冻蛋白的β螺旋,右下图是正在开花的重瓣大岩桐(组培苗)。
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主讲教师,可免费向科学出版社索取由作者提供的教学课件一份。另外,本书将有立体化系列《细胞生物学词典》、《细胞生物学习题解析》等陆续出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建设基金资助,谨表谢意。
王金发,197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82年7月中山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11月至1993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分子免疫学系从事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讲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微生物遗传学、细胞科学与社会等,其中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原理是中山大学的优秀课程,细胞生物学被教育部批准为2002年度“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2003年细胞生物学被评为中山大学的精品建设课程。先后主持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4项,参与1项国家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项、广东省教学研究项目2项。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3部;主译1部,参译1部。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同年被中山大学学生评为“中大学子心目中的良师”;2002年被评为中山大学师德十佳标兵;2003年获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
作者简介
作者的话
1 细胞概述
1.1 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创立
1.1.1 细胞的发现
1.1.2 细胞学说的创立
1.1.3 细胞学理论对细胞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1.4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2 细胞的共性
1.2.1 细胞结构的共性
1.2.2 细胞功能的共性
1.2.3 细胞的形态
1.2.4 细胞的大小及体积的恒定
1.2.5 细胞及细胞器的计量单位
1.3 细胞的分子基础
1.3.1 细胞中的水
1.3.2 无机盐
1.3.3 有机小分子
1.3.4 生物分子及其功能
1.3.5 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1.4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体系
1.4.1 原核细胞
1.4.2 真核细胞的两种主要类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1.4.3 真核细胞的结构体系
1.4.4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1.5 病毒——非细胞的生命体
1.5.1 病毒是比细胞更小的生命体
1.5.2 病毒只能在细胞中增殖
1.5.3 冠状病毒与SARS
1.6 细胞生命的进化
1.6.1 细胞生命的起源
1.6.2 真核细胞的起源
1.6.3 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
1.7 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战略
1.7.1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1.7.2 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战略
提要
2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1 显微成像技术
2.1.1 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
2.1.2 常用的光学显微镜
2.1.3 光学显微镜的样品制备
2.1.4 电子显微镜
2.1.5 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
2.1.6 间接成像技术
2.2 细胞化学技术
2.2.1 酶细胞化学技术
2.2.2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2.2.3 其他细胞化学技术
2.3 细胞分选技术
2.3.1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2.3.2 细胞分选
2.3.3 染色体分选
2.4 细胞工程技术
2.4.1 细胞培养
2.4.2 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
2.4.3 动物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
2.5 分离技术
2.5.1 离心分离技术
2.5.2 层析分离技术
2.6 分子生物学方法
2.6.1 基因工程技术
2.6.2 基因作图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6.3 PCR技术
2.6.4 选择性基因剔除与转基因鼠
2.6.5 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
提要
3 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
3.1 概述
3.1.1 细胞的膜结构
3.1.2 细胞膜的功能
3.2 红细胞膜结构
3.2.1 红细胞的生物学
3.2.2 红细胞膜结构的研究
3.2.3 红细胞质膜
3.3 膜的化学组成
3.3.1 膜脂
3.3.2 膜糖
3.3.3 膜蛋白
3.4 膜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3.4.1 结构模型
3.4.2 膜不对称性
3.4.3 膜的流动性
3.5 物质的跨膜运输
3.5.1 质膜物质运输概述
3.5.2 被动运输
3.5.3 主动运输
3.5.4 主动与被动运输、动物与植物主动运输的比较
提要
4 细胞环境与互作
4.1 细胞表面
4.1.1 细胞被
4.1.2 植物的细胞外结构:细胞壁
4.1.3 细菌的细胞壁
4.2 细胞外基质
4.2.1 细胞外基质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4.2.2 蛋白聚糖与透明质酸
4.2.3 胶原和弹性蛋白
4.2.4 细胞外基质中的黏着蛋白
4.2.5 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相互关系
4.3 细胞识别与黏着
4.3.1 细胞识别及识别反应
4.3.2 细胞黏着的机制
4.4 细胞连接
4.4.1 细胞连接的概念和类型
4.4.2 紧密连接
4.4.3 斑块连接
4.4.4 通讯连接
提要
5 细胞通讯
5.1 细胞通讯的基本特点
5.1.1 细胞通讯的方式
5.1.2 信号分子及信号传导
5.1.3 受体与信号的接收
5.1.4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
5.1.5 信号转导与第二信使
5.2 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转导
5.2.1 G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5.2.2 PKA系统的信号转导机制
5.2.3 PKC系统的信号转导机制
5.3 酶联受体信号转导
5.3.1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与第二信使cGMP
5.3.2 受体酪氨酸激酶/Ras途径
5.4 其他信号转导途径
5.4.1 NO的细胞信使作用
5.4.2 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
5.5 信号的整合与终止
5.5.1 信号的趋同、趋异与串话
5.5.2 信号终止提要
6 核糖体与核酶
6.1 核糖体的形态结构
6.1.1 核糖体的类型和化学组成
6.1.2 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
6.1.3 细菌核糖体的结构模型
6.2 核糖体的生物发生
6.2.1 核糖体rRNA基因的转录与加工
6.2.2 核糖体的装配
6.3 核糖体的功能——蛋白质的合成
6.3.1 核糖体的功能位点
6.3.2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6.3.3 多聚核糖体
6.3.4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6.3.5 细胞中蛋白质的寿命与降解
6.4 反义RNA与核酶
6.4.1 小分子RNA与反义RNA
……
7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7.1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7.2 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7.3 导向信号与先例体蛋白定位
7.4 先例体的功能——氧化磷酸作用
7.5 线粒体的遗传、增殖和起源
7.6 过氧化物酶体
提要
8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8.1 叶绿体的来源与分布
8.2 叶绿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8.3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8.4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8.5 叶绿体遗传
提要
9 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和膜运输
9.1 细胞质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9.2 内质网
9.3 高尔基体
9.4 溶酶体
9.5 细胞的分泌与内吞作用
9.6 小泡运输的分子机制
提要
10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10.1 细胞骨架的组成和功能
10.2 微管
10.3 微丝
10.4 中间纤维
提要
11 细胞核与染色体
11.1 核被膜
11.2 核孔复合体的运输作用
11.3 分子伴侣
11.4 染色质
11.5 染色体
11.6 核仁
11.7 核基质
提要
12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12.1 细胞周期
12.2 细胞周期调控
12.3 有丝分裂
12.4 减数分裂
提要
13 胚胎发育与细胞分化
13.1 配子发生与受精作用
13.2 胚胎形成与分化
13.3 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
13.4 干细胞
提要
14 细胞衰老、死亡与癌变
14.1 细胞衰老
14.2 细胞死亡
14.3 癌细胞
提要
参考文献
缩写表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后记
2.4.1.4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动物细胞培养分为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
分散的细胞悬浮在培养瓶中很快(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贴壁后的细胞形态形成多态性,呈单层生长,所以此法又叫单层细胞培养。单层培养的细胞保持接触抑制(contactinhibition)的特性。
悬浮培养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不贴壁,一直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如T细胞的培养就是如此。悬浮培养的条件较为复杂,难度也大一些,但是容易同时获得大量的培养细胞。
2.4.1.5植物组织培养
由于植物细胞不能像动物细胞那样在培养瓶中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传代培养,所以在植物方面主要是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根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发展起来的利用植物植株的不同组织培养成完整植株的方法。例如叶片、茎段、根等都可以通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后培养成植株。愈伤组织(eallts,calli)的原意为植物受创伤后,在伤面新生的组织。其原因是由于受创伤的刺激,伤面附近的生活组织恢复了分裂机能,加速增生而将伤面愈合。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是指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无一定结构的组织团块。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可再分化,形成芽、根,再生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是进行植物转基因的重要步骤。(图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