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吸光和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及其应用。同时,注意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适当介绍了仪器分析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如酶催化动力学分析、细胞生物电化学分析、生物质谱、原子荧光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毛细管电动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以及微波压力溶样技术和分析质量控制及分析质量保证等内容。
《新编仪器分析(第3版)》是在长期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生产、科研实际而编写的。《新编仪器分析(第3版)》主要介绍了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吸光和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及其应用。同时,注意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适当介绍了仪器分析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如酶催化动力学分析、细胞生物电化学分析、生物质谱、原子荧光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毛细管电动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以及微波压力溶样技术和分析质量控制及分析质量保证等内容。各章均安排有实验技术或应用,章后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附录。编写过程中尤其注意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新编仪器分析(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牧、医、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以及环境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等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分析测试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阅读和参考。
序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仪器分析的特点和任务
1.2 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2.1 光学分析法
1.2.2 电化学分析法
1.2.3 分离分析法
1.2.4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
1.3 分析仪器的组成
1.4 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1.4.1 精密度
1.4.2 灵敏度
1.4.3 线性范围
1.4.4 检出限
1.4.5 选择性和准确度
1.5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1.6 分析质量控制和分析质量保证
1.6.1 分析质量控制
1.6.2 分析质量保证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子吸光分析法
2.1 光谱分析法导论
2.1.1 分子能级
2.1.2 光的性质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1 紫外-可见吸收曲线
2.2.2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跃迁
2.2.3 一些基本概念
2.2.4 无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跃迁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1 仪器的基本组成
2.3.2 仪器的类型
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5 红外吸收光谱法
2.5.1 基本原理
2.5.2 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2.5.3 红外吸收光谱仪
2.6 实验技术
2.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2.6.2 红外吸收光谱法实验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3.1 概述
3.2 分子荧光分析法
3.2.1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3.2.2 分子荧光的性质
3.2.3 分子荧光的参数
3.2.4 荧光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2.5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3.2.6 荧光分光光度计
3.3 分子磷光分析法
3.3.1 低温磷光分析
3.3.2 室温磷光分析
3.4 化学发光分析法
3.4.1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理论
3.4.2 化学发光分析的主要类型
3.4.3 化学发光分析仪器
3.4.4 影响液相化学发光的主要因素
3.4.5 生物发光分析法
3.5 实验技术
3.5.1 分子荧光、分子磷光分析实验技术
3.5.2 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分析实验技术
3.6 分子发光分析法应用简介
3.6.1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3.6.2 分子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3.6.3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4.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1.1 概述
4.1.2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4.1.3 原子线和离子线
4.1.4 谱线强度与元素含量的关系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引论
4.2.2 一般分析过程
4.2.3 基态原子及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4.2.4 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
4.2.5 谱线的轮廓及其变宽
4.3 原子吸收谱线的测量
4.3.1 积分吸收
4.3.2 峰值吸收
4.4 原子吸收光谱仪
4.4.1 基本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4.4.2 光源
4.4.3 原子化系统
4.4.4 分光系统
4.4.5 检测和显示
4.5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4.5.1 标准曲线法
4.5.2 标准加入法
4.5.3 浓度直读法
4.5.4 双标准比较法
4.5.5 内标法
4.6 实验技术
4.6.1 溶样方法简介
4.6.2 干扰及其抑制
4.6.3 测定条件的选择
4.6.4 原子吸收分析中的萃取技术
4.7 灵敏度与检出限
4.7.1 灵敏度与最佳测量范围
4.7.2 检出限与灵敏度间的关系
4.8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4.9 原子荧光分析法
4.9.1 概述
4.9.2 基本原理
4.9.3 原子荧光定量分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9.4 原子荧光光谱仪
4.9.5 原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动力学分析法
第6章 电化学分析导论
第7章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第8章 色谱分析导论
第9章 气相色谱法
第10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第11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动色谱分析法
第12章 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
第13章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
第14章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与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第2章 分子吸光分析法
2.1 光谱分析法导论
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发射等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光学分析法称为光谱分析法(spectral analysis)。
光谱是光的不同波长成分及其强度分布按波长或波数次序排列的记录,它描述了物质吸收或发射光的特征,可以给出物质的组成、含量以及有关分子、原子聚集态结构的信息。由原子的吸收或发射所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原子光谱是线光谱。由分子的吸光或发光所形成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um),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光谱分析法的分类如表2.1所示。
本章主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
2.1.1 分子能级
分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对应每一种状态都有一定的能量值,这些能量值是量子化的称为能级。每一种分子都有其特定的能级数目与能级值,并由此组成特定的能级结构。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光的能量激发时,可以选择地吸收特征频率的能量而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这种现象称为光致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