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学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对于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4篇21章,插图共270余幅,包括总论、各论、动物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抗寄生虫药物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依据寄生虫的分类,兼顾动物种类,同时把重要和常见的寄生虫病放在前面,以便学生容易掌握。
《动物寄生虫病学(第3版)》可作为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等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畜牧、兽医以及医学寄生虫学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动物寄生虫病学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对于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方法不断出现,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我们组织了多所高等院校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师,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组织编写的《家畜寄生虫病学》(李德昌主编,1985年)和吉林大学组织编写的《动物寄生虫病学》(张西臣主编,2005年)为蓝本,编写了《动物寄生虫病学》这本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融人了老一辈动物寄生虫病学家和教师们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编写内容力求新颖、准确、实用和图文并茂。
全书共4篇21章,插图270余幅,包括寄生虫学总论、蠕虫病学、蜘蛛昆虫病学、原虫病学、实验技术和常见药物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依据寄生虫的分类,兼顾动物种类,同时把重要和常见的寄生虫病放在前面,以便学生容易掌握。
本书可作为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等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畜牧、兽医以及医学寄生虫学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因此对书中讹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前言
导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寄生、寄生虫和宿主
第一节 寄生现象
第二节 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
一、寄生虫的类型
二、宿主的类型
第二章 寄生虫的命名和分类
第一节 寄生虫的命名规则
第二节 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一、蠕虫分类
二、昆虫分类
三、原虫分类
第三章 寄生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第一节 吸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吸虫的外部形态
二、吸虫的内部器官
三、吸虫的生活史
第二节 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绦虫的形态
二、绦虫的生活史
第三节 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线虫的形态
二、线虫的生活史
第四节 棘头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棘头虫的形态
二、棘头虫的生活史
第五节 蜘蛛昆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节肢动物的形态和分类
二、节肢动物的生活史
第六节 原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一、原虫的形态
二、原虫的生活史
第四章 寄生虫的生理生化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理
第二节 寄生虫的生化
第五章 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一、机械性影响
二、夺取营养
三、毒素的作用
四、引入其他病原
第二节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一、天然免疫
二、后天获得免疫
三、影响宿主对寄生虫免疫反应的因素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二、多寄生现象
三、异位寄生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一节 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第二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
第三节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一、解剖或组织位置的隔离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三、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
第四节 寄生虫虫苗
一、弱毒苗
二、分泌抗原苗
三、重组抗原苗或基因工程苗
四、人工合成肽苗
五、DNA苗
第七章 寄生虫病学概念
第一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疫源性疾病与自然疫源地
第三节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一、动物为载体传播的病
二、植物为载体经口感染的病
三、水、土壤为载体经口感染的病
四、经皮肤感染的病
五、空气、飞沫为载体经呼吸道感染的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一、感染源(感染寄生虫的宿主)
二、感染途径
三、易感动物
四、外界环境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第五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一、宿主因素
二、环境因素
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要领
第九章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病的预防原则
二、寄生虫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篇 各论
第十章 吸虫病
第一节 片形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肝蛭病)
二、姜片吸虫病
第二节 前后盘吸虫病
第三节 分体吸虫病
一、日本分体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二、东毕吸虫病
第四节 歧腔吸虫病
一、歧腔吸虫病
二、阔盘吸虫病(胰吸虫病)
第五节 槽盘吸虫病
第六节 双士吸虫病
第七节 并殖吸虫病
第八节 后睾吸虫病
一、华支睾吸虫病
二、猫后睾吸虫病
第九节 异形吸虫病
一、横川后殖吸虫病
二、异形异形吸虫病
第十节 双穴吸虫病
第十一节 微口吸虫病
第十二节 前殖吸虫病
第十三节 棘口吸虫病
第四节 背孔吸虫病
第五节 环肠吸虫病
第十六节 枭形吸虫病
第十七节 嗜眼吸虫病
附:其他禽类吸虫病
一、毛毕吸虫病(鸭血吸虫病)
二、鸭后睾吸虫病
三、鸭对体吸虫病
四、次睾吸虫病
第十一章 绦虫病
第一节 裸头绦虫病
一、莫尼茨绦虫病
二、曲子宫绦虫病
三、无卵黄腺绦虫病
四、马裸头绦虫病
第二节 双壳绦虫病
第三节 中绦绦虫病
第四节 双叶槽绦虫病
一、宽节双叶槽绦虫病
二、孟氏迭宫绦虫病
第五节 戴文绦虫病
一、鸡赖利绦虫病
二、节片戴文绦虫病
第六节 膜壳绦虫病
一、剑带绦虫病
二、皱褶绦虫病
三、禽膜壳绦虫病
四、鼠膜壳绦虫病
五、猪伪裸头绦虫病
第七节 绦虫蚴病
一、猪囊尾蚴病
二、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
三、细颈囊尾蚴病
四、豆状囊尾蚴病
五、多头蚴病
六、棘球蚴病
七、链尾蚴病
第十二章 线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一、猪蛔虫病
二、马剐蛔虫病
三、犊新蛔虫病
四、犬、猫蛔虫病
五、熊猫蛔虫病
六、鸡蛔虫病
七、异尖线虫病
第二节 尖尾线虫病
一、马尖尾线虫病
二、兔栓尾线虫病
三、鼠蛲虫
四、异刺线虫病
第三节 类圆线虫病(杆虫病)
第四节 圆线虫病
一、马圆线虫病
二、夏伯特线虫病
三、毛圆线虫病
四、钩口线虫病
五、食道口线虫病
六、鲍杰线虫病
七、网尾线虫病
八、原圆线虫病
九、猪后圆线虫病(猪肺线虫病)
十、广州管圆线虫病
十一、禽比翼线虫病
十二、猪冠尾线虫病(猪肾虫病)
第五节 毛尾线虫病(毛首线虫病)
一、毛尾线虫病(鞭虫病)
二、旋毛虫病
三、禽毛细线虫病
第六节 旋尾线虫病
一、犬旋尾线虫病
二、猪胃虫病
三、马胃虫病
四、骆驼副柔线虫病
五、禽胃线虫病
六、吸吮线虫病
七、筒线虫病
八、猫泡翼线虫病
第七节 丝虫病
一、牛、马丝虫病
二、脑脊髓丝虫病
三、浑睛虫病
四、副丝虫病(血汗症、皮下丝虫病)
五、牛、马盘尾丝虫病
六、犬恶丝虫病
七、猪浆膜丝虫病
第八节 龙线虫病
一、鸭鸟蛇线虫病
二、麦地那龙线虫病
第九节 犬肾膨结线虫病
第十三章 棘头虫病
第一节 猪棘头虫病
第二节 鸭棘头虫病
第十四章 蜘蛛昆虫病
第一节 蜱螨类疾病
一、蜱类
二、螨类
第二节 昆虫类疾病
一、蝇蛆病
二、虱病
三、蚤病
四、其他昆虫
第十五章 原虫病
第一节 鞭毛虫病
一、伊氏锥虫病
二、马媾疫
三、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
四、牛胎毛滴虫病
五、组织滴虫病
六、贾第虫病
第二节 梨形虫病
一、巴贝斯虫病
二、泰勒虫病
第三节 孢子虫病
一、球虫病
二、弓形虫病
三、肉孢子虫病
四、贝诺孢子虫病
五、血孢子虫病
六、兔脑原虫病
七、卡氏肺孢子虫病
八、猪小袋纤毛虫病
九、新孢子虫病
第三篇 实验室诊断技术
第十六章 病原学诊断技术
第一节 蠕虫病诊断技术
一、粪便检查
二、肛门周围刮下物检查
三、血液内蠕虫幼虫的检查
四、尿液检查
第二节 螨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一、病料的采取
二、检查方法
第三节 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一、血液内原虫检查法
二、生殖道原虫检查法
三、粪便内原虫检查法
四、组织内原虫检查法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
第一节 皮内试验
第二节 沉淀试验
一、免疫扩散沉淀试验
二、活体沉淀试验
第三节 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第四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旋毛虫病酶联免应吸附实验
一、材料准备
二、操作方法
三、结果判定
第五节 补体结合试验
一、抗原制备
二、试验步骤
第六节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一、抗原制备
二、试验步骤
第七节 染色试验
一、材料准备
二、实验操作
三、判定标准
第十八章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第一节 DNA探针技术
一、基因组DNA探针的制备
二、重组DNA探针的制备
三、DNA探针的标记方法
四、印渍膜制备
五、分子杂交
六、基因探针在寄生虫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一、PCR系统的组成
二、PCR循环的3个步骤
三、PCR技术的发展
四、PCR技术在寄生虫方面的应用
第十九章 寄生虫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蠕虫耐药性检测技术
一、尸体剖检
二、虫卵数减少试验
三、虫卵孵化试验
第二节 鸡球虫耐药性检测技术
一、动物及分组
二、药物
三、供试球虫
四、观察项目
五、耐药性判定指标及标准
第四篇 抗寄生虫药物
第二十章 抗寄生虫药物概论
第一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抗寄生虫药物的种类
二、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方法
一、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方法
二、应用寄生虫药物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章 常用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蠕虫药
一、驱线虫药
二、驱吸虫药
三、驱绦虫药
第二节 抗原虫药
一、抗球虫药
二、抗锥虫药
三、抗梨形虫药
第三节 杀虫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各种畜禽常见寄生蠕虫及虫卵
一、动物寄生虫病学的概念
动物寄生虫病学是一门普通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阐明寄生于动物的各种寄生虫及其对动物所发生影响和所引起疾病的科学。它一方面必须研究动物的寄生虫学,即研究寄生在动物机体的各种寄生虫的形态学、生理学、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问题;另一方面必须研究由寄生虫引起的动物疾病,即研究侵袭动物机体的各种寄生虫的致病作用,由其引起疾病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免疫、诊断方法,以及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施行防治的卫生保健措施等问题。所以,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病的基础,必须对寄生虫学的这个基础学科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掌握寄生虫生活史、流行病学的规律,才可能正确地研究寄生虫病,从而做出切实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二、动物寄生虫病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各学科的关系
动物的疾病大体可以区别为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大类。人类对这3大类疾病的研究有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它是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个体农业经济的历史时期,家畜以役用为主,分散饲养,兽医工作以治疗内外科疾病为主;随着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畜产品及畜禽输出输入的增加,畜禽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随之增多,于是,防治家畜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成为主要课题;随着兽医科学的发展,主要的烈性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与消灭,曾被掩盖着的寄生虫病的危害就显得格外突出,畜牧业生产遭受寄生虫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已超过传染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于是,对畜禽寄生虫病的研究逐渐地提到日程上来。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突飞猛进,畜牧业商品生产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又显露出另外一些非传染病,如营养性疾病、遗传繁殖疾病、环境污染和中毒病等。所以,从当前动物疾病来看,增加的多,被消灭、控制的少,兽医的防治和科研工作任务显得更加繁重。现在对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性虽已开始有所认识,但远未被放在应有的位置,因而寄生虫仍然严重地危害着畜禽的健康,阻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畜牧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极不适应。因此,为适应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动物寄生虫病的科研与防治工作已成为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