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CT检查技术、影像解剖、基本病变入手,对神经系统及五官、颈部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阐述。编写形式新颖,内容简单明了,影像图片及模式图直观地反映了头颈部疾病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在知识拓展中适当地增加了一些比较影像学方法及检查的新技术、新方法,内容丰富,在影像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失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第1章 颅脑及头颈部CT检查技术
第一节 颅脑CT检查技术
一、头颅CT平扫
(一)适应证
头颅CT平扫适用于各种颅脑常见疾病的诊断。例如,各种变异及先天发育畸形,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感染性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及颅骨病变。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头颅CT平扫即不使用对比剂增强的CT扫描方法,头颅CT检查多用横断层面,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深入扫描架的孔内,扫描基线多用眶耳线(OML)或听眦线(CML),即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一般选用5mm层厚,由基线开始依次间隔向上扫描至颅顶部。可根据实际采用横轴面扫描或螺旋扫描两种方式。
二、常规头颅CT增强检查
(一)适应证
对于CT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通过病变有无强化或强化模式,有助于对病变定位定性,确定病灶的范围和临床分期,提高评估肿瘤分期的准确性。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头颅CT增强扫描即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扫描的方法,定位及扫描方法与CT平扫相同,静脉注射对比剂约50ml,流率为2.5ml/s。
(2)CT检查时所用对比剂:研究表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理化特性更接近于人体的内环境。CT检查常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如碘海醇(欧乃派克)300~350mgI/ml,用量为每次50~100ml。碘普胺(优维显)300~370mgI/ml,用量为每次50~100ml。对比剂给药目前大多使用高压注射器,以快速大量团注法满足不同条件的注药要求,保证图像质量。
(3)对比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禁用。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分为三类:轻度,如恶心、呕吐的患者应给予密切的观察;中度,如心悸、荨麻疹的患者可使用激素类药物对症治疗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度,如喉头水肿、血压下降,休克的患者应及时对症抢救。因此,在行对比剂增强检查时应注意防治,CT室应准备抢救用药及设备。
三、头颈血管成像
(一)适应证
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CTA)适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范围 范围自主动脉弓至头顶,患者仰卧位行螺旋扫描。
2.扫描参数
(1)常规CTA螺旋扫描:电压120kV,电流500mA,扫描层厚0.625mm。螺距0.516︰1。旋转时间为0.4s,扫描视野(FOV)为20~25cm,矩阵大于等于256×256。软组织算法重建。
(2)低剂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CTA):先后获得空间位置完全相同的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平扫:螺旋扫描,电压100kV,电流150mA,ASIR40%,螺距0.516︰1,扫描层厚0.625mm。增强扫描:电压100kV,电流300mA,ASIR40%,螺距0.516︰1,扫描层厚0.625mm。
3.扫描方法
(1)超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定技术:头颈联合扫描者选取第4、5颈椎层面,以流率4ml/s注入对比剂(370mgI/100ml)20ml及生理盐水15ml,开始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间隔2s,层厚5mm,然后在横断位图像上,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选择1个感兴趣区,测量并保存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延迟时间的计算:延迟时间=1/2(碘对比剂注射时间-扫描时间)+达峰时间。随后进行CTA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速率为5ml/s,对比剂65ml,注射完后用生理盐水40ml冲管。
(2)Smart预扫描方法:当对比剂在靶血管达到高峰浓度时开始扫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速率为5ml/s,对比剂(370mgI/100ml)65ml,注射完后立即用生理盐水40ml冲管。
(三)CTA图像重建
将薄层原始数据传到后处理工作站,利用Add/Sub软件,用重建后的增强扫描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的原始数据。用重建后的增强扫描图像数据进行有骨结构的CTA重建(常规CTA),再用减影的原始数据进行去骨的重建(DSCTA)。
常规CTA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①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②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③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④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
(四)重点提醒
注意观察头颈血管有无先天变异、畸形和动脉瘤,血管狭窄的患者是否有侧支循环。
四、CT脑灌注成像
(一)适应证
CT脑灌注成像适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以GE公司64排VCT为例,扫描方法:对比剂开始注射的同时,进行感兴趣层面同层动态CT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电压80kV,电流200mA,扫描速度1s/360°,间隔时间为1s,扫描总时间80s,层厚5mm,覆盖范围5mm×8=40mm。优维显(370mgI/100ml)40ml,注射速率4~5ml/s。
(2)以GE公司DiscoveryCT750为例,扫描方法:shuttle模式,ASIR80%,电压100kV,电流80mA,螺旋扫描,层厚5mm,间隔10mm,螺距0.984︰1,扫描范围12~16cm,pass25~30,Timeperpass1.6s。例如,12cm覆盖范围,30pass,12×30=360层,扫描时间48s,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速率4~5ml/s,造影剂35ml。
(三)CT灌注图像重建
原始数据经后处理工作站脑灌注分析软件重建,可得到:①脑血流量(CBF);②脑血容量(CBV);③达峰时间(TTP);④平均通过时间(MTT)。
(四)重点提醒
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CT脑灌注联合头颈CTA一站式检查,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了解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节 五官、咽喉及颈部CT检查的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
一、眼眶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眼眶CT扫描技术适用于眼部各类病变。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体位 患者仰卧位,固定头部不动,眼球向前凝视,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转动。
2.扫描范围 ①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②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的垂线;③斜矢状面:重建基线平行于视神经。
3.基本参数
(1)视野(FOV):(14cm×14cm)~(16cm×16cm);矩阵:512×512。
(2)非螺旋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2.0mm,层间距2.0~5.0mm。
(3)螺旋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00mA,采集层厚≤1.25mm,螺距≤1.5,重建图像层厚≤2mm,层间距2.0~5.0mm。
根据临床需要行三维图像重组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重组(SSD)成像。
4.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1)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5.增强扫描 对软组织病变或血管性病变应进行增强检查,推荐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2.0~3.0ml/s,总量80~100ml,延迟时间依病变及设备情况而定。
二、颞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颞骨CT扫描技术适用范围包括颞骨及内、中、外耳各类疾病。
(二)扫描参数及方法
1.扫描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2.扫描范围
(1)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范围从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整个颞骨岩锥。
(2)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线的垂线。
(3)矢状面:重建基线平行于正矢状面。
3.基本参数
(1)视野(FOV):(14cm×14cm)~(18cm×18cm)[单侧分别重建FOV:(8cm×8cm)~(10cm×10cm)];矩阵≥512×512。
(2)非螺旋扫描方式:电压≥120kV,电流≥150mA,层厚1.0~2.0mm,层间距1.0~2.0mm。
(3)螺旋扫描方式:电压≥120kV,电流≥300mA;采集层厚≤0.75mm,螺距≤1.0;重建图像层厚≤1mm,层间距≤层厚。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曲面及三维图像重建,包括Stenvers位(重建基线平行于颞骨长轴)、Poschl位(重建基线垂直于颞骨长轴)、最大密度投影(听骨链及骨迷路重建)、最小密度投影(骨迷路内腔重建)、SSD。
4.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1)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韧带、肌腱、鼓膜及镫骨显示:窗宽3000~4000Hu,窗位≤200Hu。
(3)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对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需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5.增强扫描 对软组织病变、面神经、听神经病变或颈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