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述阳明之人,按其性格逻辑层层展开,一山过后又见一山;论阳明之学,抛开西方哲学的分类模式和我国特殊时期的政治概念,直接作中国哲学传统式的理解和表达,重在交代一个可追随的阳明,重在强调阳明其人其学对社会、对大众的积极指导意义。 本书将阳明生活经历与学术经历结合起来考察,既以缜密的逻辑发明,完成了对阳明学的全新解构,又广泛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使每一个观点都结结实实。 本书独到之处有二:其一,像王阳明这样成功的历史人物,当时就有许多附会之说,以后更有被神化之处,作者甄别这些附会之说和虚衍之词,将其归之于有记载的传说;其二,作者注重在明代中后期历史社会的大环境中,考察刘瑾事变对王阳明生活和思想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王阳明与周边人物的关系,确定内阁大学士焦芳是王学形成的关键人物,从而发现了王学乃官员培训教材的宗旨,为王学向来不被人理解之处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书贡献之处有四:其一,客观评价了王阳明的平乱功过;其二,提出了王家正德初由于政治原因从余姚迁居山阴的观点;其三,新解“心中贼”;其四,发现阳明之名与阳明洞隐居无关。这些都是王学研究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本书既有学理的发挥,又有新材料的发现,行内人看有深度,行外人看有意思。王学属处世行为哲学,尤其对身处逆境当中或绝望时刻的人来说,的确很管用。当下此刻,这本书总有一句能说到你心里。
《阳明境界》: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朝廷将王阳明从南京鸿胪寺卿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命他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及湖广郴州地方,但有贼盗生发,即便设法剿捕。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日,王阳明来到南赣汀漳巡抚衙门所在地赣州。
“这个任命对于守仁一生来说,是一大转折,与贬谪龙场具有同等意义。如果说贬谪龙场造就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王守仁,南赣汀漳巡抚的任命则造就了中国政治史上的王守仁,而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激发、相互结合,才造就了一个完整的、千古惟一的王守仁。”(方志远《旷世大儒——王阳明》第171页)
南赣巡抚始设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是由原江西按察司岭北分司即岭北道改置的。自成化以来,赣、闽、粤、湘接壤山区治安状况极为混乱,经常发生山民聚众抢劫过往商人的事件,当地官府派兵搜捕,乱民或借地形潜逃,或对人数较少的官兵发起袭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朝廷采纳江西地方官员提议,将这一地区的八府一州组成了一个特别行政区,设立巡抚。
由于远离各省统治中心,政教不及,这一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巡抚之设,也未使情况发生多大改变。正德朝是明代又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地区更是民乱不断。江西南安府横水、桶冈、左溪等地有谢志山(即谢志珊)、蓝天凤(即蓝廷凤)部,广东龙川县涮头有池仲容(即池大鬓)部,都已称王;陈日能在江西大庾、高快马(即高仲仁)在广东乐昌、龚福全在湖广郴州、詹师富在福建南靖,与官府作对。他们提出的共同口号是“不纳粮”、“不当差”,得到民众广泛支持。当地官军在战斗中屡屡失利,以往一有动乱,便请派兵。朝廷派来的军队,多是湘西或贵州、广西少数民族的狼兵,一往一返最少也要上年。所谓狼兵,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各土司所驯养统率的民壮土兵军队,他们凶狠顽劣,吃苦耐劳,作战勇猛,故有此称。狼兵一到,山贼便潜伏不出,狼兵一走,他们又出来活动,靡耗军饷,却无济于事。狼兵每到一地,当地官府和民众不但要提供食宿,还得捐钱捐物,以事犒赏,犒赏不及或不满意,狼兵便大肆掠夺,所以当时有民谣说“贼如梳,兵如篦”,宁愿来贼,也不愿来兵。不仅赣州城内城外多有通山贼者,就是经常替巡抚衙门占卜的阴阳先生,以及在衙门服役的书吏、门子,也有山贼的密探,官府一有举动,山贼早已知晓。
在到赣州上任的路上,阳明就听说赣州不少居民为山贼提供情报,致使官军屡屡扑空。来到赣州后,通过几次试探,他发现一名老吏形迹可疑,断定是山贼内线,经过一番周折,掌握了一些底细。通过突审老吏,阳明获悉了南赣山贼的谍网,但他保留了这张谍网而为我所用,平定漳南山贼,他便利用这张谍网,假传撤兵消息,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回击,从而反败为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