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后的汉语规范化运动影响到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生成流变、文体特征及诗学问题。本书采用文学与语言学、社会学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在史料整理、历史阐释和文本解读的立体框架中,对汉语规范化与十七年长篇小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体深入研究,从语言入手去考察十七年长篇小说生成演变的内在根源,通过对汉语规范化运动在十七年长篇小说生成演变中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及影响效果的分析,揭示语言规范化在十七年长篇小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要文本现象。本书在汉语规范化与十七年长篇小说建立一种阐释关系,是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进行“个案化”和“细节化”研究的深入要求,既可以在语言本体意义上揭示十七年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互文关系,同时也是在文学本体范围内探讨十七年长篇小说的文体及艺术特征,将十七年长篇小说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刘成勇,男,1973年生,河南潢川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对象。主要从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与文化研究。在《江淮论坛》《江汉论坛》《文艺报》《吉首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