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邹晓玲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以汉语方言作为研究方向。三年中,本人作为其导师,除了为她讲授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还带她及其他博士生先后到粤东、粤北、湘西、鄂西北、豫西南等地调查方言,并全程指导她撰写课程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我本人的许多方言知识,特别是有关湘西方言的知识,便是来源于这个教学相长的经历。博士毕业后不久,晓玲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师从麦耘研究员做博士后研究,继续从事湘西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能力和研究水平都大有长进。《湘西汉语方言音韵研究》是晓玲在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撰写而成的一部专著,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作为通读全稿的第一个读者,自然深感欣慰。
该书所说的湘西实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湘西地处云贵高原、鄂西山地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历史上是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下,今天湘西的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单是汉语方言就有乡话、湘语、西南官话和一些归属未明的小土话。迄今为止诸如乡话的性质和归属、湘语与西南官话的界定和划分、非官话和官话的历史关系和现实联系以及众多小土话的来源和特征等,在学界都还是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书打破了以往对于湘西方言只注重某时某地单一方言静态的研究状况,首次把湘西的汉语方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考察,以17个方言点的材料作为基本依据,从共时的角度对湘西的汉语方言音韵进行描写分析和横向比较,并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而归纳区域特征和分析方言归属,在此基础上探讨湘西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历史形成。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会提供一方重要的参考。本书有几个显著的优点值得称道,至少值得重视。
第一,本书主要涉及湘西汉语方言17个点的语音、词汇材料,其中14个方言点的材料均为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在调查过程中,作者改变过去只靠耳听口辨的传统调查方式,尽量利用声学实验的方法辅助调查研究,把传统调查法和现代调查法进行结合,展现大量的实验结果,互相验证,做到尽量忠于语言事实。另外,本书绘制了多幅精美的音韵特征图和方言分布图,形象地展示湘西方言重要音韵特征的分布和语言地理的格局,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第二,本书论证了湘西不仅有湘语、西南官话和乡话的存在,并且还有以赣语为底层和以湘语为底层的混合性方言,厘清了湘西各种汉语方言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对于重新认识湘西汉语方言的性质、系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如所周知,湘西除了乡话之外的其他汉语方言,其系属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大略说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湘语、西南官话两分,如日本学者辻伸久(1979)以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顺、泸溪等地方言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归为老湘型方言,其余为西南官话;《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认为除永顺、凤凰、龙山为西南官话外,其他各地都属湘语;陈晖、鲍厚星(2007)认为除泸溪为湘语外,其余皆为西南官话。第二种认为西南官话、混合语二分,如《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974)把花垣、永顺、保靖、古丈、凤凰、泸溪、亁城归为第五区(西南官话),把龙山列为第三区(兼具湘语与西南官话色彩)。第三种认为都属西南官话,持这种观点的以周振鹤、游汝杰(1985)和李蓝(1994)等为代表。本书通过对17个代表性方言的内部比较,以及结合周边其他方言的横向比较,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看待湘西方言的性质、系属问题,明确指出湘西方言分为民乐片(西南官话)、乾州片(混合性方言)、洗溪片(湘语)、高峰片(乡话)等四片。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乾州片(混合性方言),本书认为该片又分为沱江小片和乾州小片。沱江小片以凤凰县沱江方言为代表,过往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毫无争议地把它归为西南官话,但是本书指出“早期的沱江方言应是赣语,只是在西南官话的大肆进逼之下,也带上了许多西南官话的色彩”“沱江方言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其赣语色彩最终会被西南官话所消磨取代”,非常有见地;乾州小片包括乾州吉首、花垣、古阳古丈、迁陵保靖、王村永顺五个方言点,本书认为其“前身”是湘语,但是“随着西南官话在湘西的进一步扩散,乾州小片方言相对于洗溪片和高峰片方言而言会率先完成向西南官话的转变”,也是符合事实的。本书深刻认识到在地域上相毗邻的语言或方言,不管是否具有亲属关系,完全有可能出于语言的相互影响而形成某些共同的区域特征,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边界混合性方言的“前身”和“今世”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除了上述片区的方言,湘西还有一些归属未明的小土话,通过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本书明确指出分布在古丈县山枣乡一带的“六保话”属于乡话,而河蓬乡一带的“死客话”则属于辰溆片湘语。
第三,本书最后一章着重指出湘西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首先是官话与非官话两分,这种地理格局既跟湘西的各大主要河流高度相关,又与湘西的山川地貌紧密相联,如官话区分布于西北中山山原区,混合性方言区基本处于中部低山山原区,湘语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低山山丘区,乡话也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本书还进一步论证了湘西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历代行政区划、历代移民以及语言接触的关系,把语言的本体研究与地理、历史、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自然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对于多语言、多方言混杂地区的语言及方言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书最明显的不足是田野调查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如上所述,湘西的汉语方言品种多,变异大,各大方言在地理上的分布尽管存在一定的格局,甚至可以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区片,但是整体上毫无疑问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连续统,这就需要密集布点,以地理语言学的眼光来加以观照。本书17个方言点的调查数量以及每个方言点字、词的调查体量显然不够,一些非常重要的方言点如凤凰县官庄乡没有专门进行调查,一些非常重要的语音项目如儿化的类型也没有专门涉猎,可以说不无遗憾。好在作者历来非常勤勉刻苦,而且目前已经申请到相关的一些研究课题,未来只要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为湘西方言乃至湖南方言的调查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庄初升
2017年5月18日于广州
邹晓玲,女,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现为吉首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在《中国语文》、《方言》、《中国语文研究》(香港)、《中国语学研究》(日本)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导师庄初升教授共同标注出版了《濒危汉语方言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濒危语言保护工程项目、中国社科院项目等各一项。另外,主持湖南省社科项目等省级项目多项,为汪涵组织的“嚮应计划”团队负责人之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湘西的地理历史概况 1
一 地理环境及水陆交通 1
二 历史沿革和人口 3
第二节 湘西语言概况 4
一 土家语 4
二 苗语 6
三 汉语方言 10
第三节 湘西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概况 11
第四节 湘西汉语方言音韵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17
一 研究意义 17
二 研究思路 17
三 研究方法 18
第五节 材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18
第二章 湘西汉语方言代表点音系 21
第一节 湘西西北部方言代表点音系 21
一 龙山县民安镇方言音系 21
二 龙山县里耶乡方言音系 22
三 永顺县万坪镇方言音系 24
四 永顺县润雅乡方言音系 25
五 保靖县野竹坪镇方言音系 27
六 花垣县民乐镇方言音系 28
第二节 湘西东南部方言代表点音系 30
一 凤凰县沱江镇方言音系 30
二 永顺县王村方言音系 31
三 保靖县迁陵镇方言音系 32
四 花垣县花垣镇方言音系 34
五 吉首市乾州镇方言音系 36
六 古丈县古阳镇方言音系 37
七 古丈县高峰乡话音系 39
八 古丈县山枣乡“六保话”音系 40
九 古丈县河蓬乡“死客话”音系 42
十 泸溪县洗溪镇方言音系 44
十一 泸溪县岩头河乡话音系 46
第三章 湘西汉语方言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48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48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52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65
第四章 湘西汉语方言的声母 67
第一节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67
一 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类型 69
二 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78
第二节 古次浊声母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94
一 古泥母与来母今读的分混 94
二 古影疑母的今读以及与泥来母的分混 96
三 古日母的今读与演变 97
第三节 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102
一 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 102
二 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109
三 乡话古知组读如端组的类型和性质 112
第四节 古见组的今读及尖团音的分混 118
一 古见组二等字的今读 118
二 古见组三、四等字的今读 119
三 尖团音的分混 120
第五节 古非晓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122
一 古非晓组声母的今读类型 122
二 古非晓组声母的演变 124
第五章 湘西汉语方言的韵母 127
第一节 古阴声韵 127
一 果假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127
二 鱼虞韵的分合 136
三 支微入鱼 143
四 蟹效摄一、二等韵的分混 146
五 效流摄的分混 148
第二节 古阳声韵 149
一 古阳声韵的今读类型及分布 149
二 古阳声韵的演变 153
三 古阳声韵演变的特殊性 157
第三节 古入声韵 160
一 古入声韵的演变 161
二 古入声韵今读鼻音韵的现象 167
第六章 湘西汉语方言的声调 172
第一节 古平声的演变 172
第二节 古上声的演变 173
第三节 古去声的演变 180
一 古清去、浊去今读无别 180
二 古清去、浊去今读有别 181
三 沱江方言全浊上、浊去今读阴平的现象 182
第四节 古入声的演变 185
一 有入声调的方言 185
二 无入声调的方言 186
第五节 湘西汉语方言声调的特点 190
一 调类分合、演变的特点 190
二 调型、调值上的特点 192
三 湘西汉语方言共时声调格局的成因 192
四 调类的发展趋势 194
第六节 湘西汉语方言的两种特殊声调 196
一 嘎裂声 197
二 假声 201
第七章 湘西汉语方言的区域特征及内部分片 204
第一节 湘西汉语方言音韵的区域特征 204
第二节 湘西汉语方言内部分片 209
一 民乐片 210
二 乾州片 212
三 洗溪片 212
四 高峰片 213
第三节 湘西汉语方言的归属 214
一 民乐片归属 215
二 乾州片归属 218
三 洗溪片归属 224
四 高峰片归属 230
第八章 湘西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 239
第一节 地理格局 239
第二节 地理格局的形成 241
一 历史地理、行政区划与地理格局的形成 241
二 历史移民与地理格局的形成 242
三 语言接触与地理格局的形成 250
结语 256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71
图 目 录
图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区域 2
图1-2 湘西土家语分布 5
图1-3 湘西苗语分布 7
图1-4 湘西汉语方言调查代表点 19
图2-1 里耶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23
图2-2 万坪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25
图2-3 润雅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26
图2-4 野竹坪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28
图2-5 民乐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29
图2-6 王村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31
图2-7 迁陵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33
图2-8 迁陵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34
图2-9 花垣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34
图2-10 花垣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35
图2-11 乾州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36
图2-12 乾州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37
图2-13 古阳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38
图2-14 古阳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39
图2-15 山枣“六保话”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41
图2-16 山枣“六保话”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42
图2-17 河蓬“死客话”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42
图2-18 河蓬“死客话”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44
图2-19 洗溪方言浊音声母例字的语图 44
图2-20 洗溪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发音人为女性) 45
图4-1 湘西方言全浊声母今读及演变 93
图4-2 湘西汉语方言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 108
图5-1 湘西汉语方言蟹假果遇摄主元音今读类型 137
图6-1 “通同桶痛”的发音 195
图6-2 洗溪方言等长时间基频曲线(发音人为女性) 196
图6-3 河蓬“死客话”等长时间基频曲线 196
图6-4 洗溪“半”pai213(龙永文发音)河蓬“半”
pai213(苏青禄发音) 198
图6-5 “白”p?ai213(龙永文发音) 199
图6-6 “桂”kui213(龙永文发音) 199
图6-7 “桂”kui213(龙玉燕发音) 199
图6-8 “痛”t?o?213(龙玉燕发音) 199
图6-9 “滴”ti213(龙玉燕发音) 200
图6-10 河蓬“白”p?ai213=“派”p?ai213(苏青禄发音) 200
图6-11 “第”ti45(龙玉燕发音) 201
图6-12 “事”s?45(苏青禄发音) 202
图7-1 湘西汉语方言内部分片 211
图7-2 湘西汉语方言土语区示意图 221
图8-1 湘西地形地貌 240
表 目 录
表3-1 中古声类与湘西汉语方言声母主要对应表(1) 48
表3-1 中古声类与湘西汉语方言声母主要对应表(2) 49
表3-1 中古声类与湘西汉语方言声母主要对应表(3) 50
表3-1 中古声类与湘西汉语方言声母主要对应表(4) 50
表3-1 中古声类与湘西汉语方言声母主要对应表(5) 51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 52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2) 53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3) 54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4) 55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5) 55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6) 56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7) 57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8) 57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9) 58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0) 59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1) 60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2) 60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3) 61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4) 62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5) 62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6) 63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7) 64
表3-2 中古韵类与湘西汉语方言韵母主要对应表(18) 64
表3-3 中古调类与湘西汉语方言调类主要对应 65
表4-1 古全浊擦音声母清化为清擦音的情况 78
表4-2 古匣母字今读 79
表4-3 湘西汉语古影疑母的今读 96
表4-4 湘西汉语古日母的今读 98
表4-5 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 102
表4-6 古见组二等字的今读 118
表4-7 古见组三、四等字的今读 120
表4-8 尖团音分混情况 121
表4-9 古非晓组声母的今读 122
表5-1 湘西汉语方言果摄韵的今读 127
表5-2 湘西汉语方言果摄一等字今读类型 128
表5-3 湘西汉语方言假摄韵的今读 131
表5-4 假摄开口二等韵见系字的文白异读 133
表5-5 湘西汉语蟹、假、果、遇四摄的元音 136
表5-6 湘西汉语古鱼虞韵的今读 137
表5-7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鱼虞韵今读 141
表5-8 粤北土话的鱼虞韵今读 143
表5-9 蟹摄一、二等字今读分合的情况 146
表5-10 效摄一、二等字今读分合的情况 147
表5-11 效流摄今读的分合情况 148
表5-12 湘西汉语方言阳声韵今读类型、音值及分布情况 154
表5-13 古阳声韵在湘西汉语方言中的演变情况 154
表6-1 湘西汉语方言古平声字今读 173
表6-2 沱江、洗溪和河蓬古全浊上声字的今读 174
表6-3 高峰型方言点古全浊上声字今读 178
表6-4 乾州型方言点古全浊上声字今读 178
表7-1 湘西汉语方言的声母特征比较 204
表7-2 湘西汉语方言的韵母特征比较 206
表7-3 湘西汉语方言的声调特征比较 207
表7-4 湘西汉语方言的内部分片 210
表7-5 民乐片方言与贵阳、重庆、桑植方言声调比较 216
表7-6 万坪方言与常德等地方言古四声今读的比较 217
表7-7 沱江方言与周边西南官话型方言声调比较 220
表7-8 “死客话”与湘语辰溆片声母系统的比较 228
表7-9 “死客话”与泸溪湘语声调比较 229
表8-1 凤凰县移民来源(1) 246
表8-2 凤凰县移民来源(2) 247
表8-3 乾州小片与周边西南官话、湘语古阳声韵今读比较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