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北岛、昌耀、于坚、韩东、臧棣、蓝蓝……等活跃在当代诗坛的十五位诗人的十五首诗歌,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国诗人的五首诗作中译进行了详尽、细致的阅读分析,融鉴赏、解释、阐发为一体,再加上作者自己的创作体会,可说是独出机杼。这些细读文字的写作,超过十五个年头,由作者锱铢积累而成。一如书名所说,希望能够带领读者从沙里见到一个世界,也期待能够给读者更多阅读和欣赏的示范性启示。
宋宁刚,1983年生于周原故里,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出版诗集《你的光:2001-2016》(上海,2017)、批评随笔集《语言与思想之间》(西安,2014)。现为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师,兼西安财经学院文学创作与文体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文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引言 细读:不只作为方法
一 诗人之笔与父女之爱
——读北岛《画——给田田五岁生日》
二 磅礴之势与高原之诗
——读昌耀《河床<青藏高原的形体>之一》
三 日常写作与先锋意识
——读韩东《写作》
四 还生活以神圣的面目
——读于坚《湄公河印象》
五 穿透与解悟
——读臧棣《绝对的尺度》
六 从“杀死”到“哀悼”
——读黄梵《苍蝇》
七 意外之诗与传媒时代的事件
——读阎安《秦岭七日》
八 与诗人一起敏感、羞涩
——读蓝蓝《给佩索阿》
九 何为“阴影”?
——读瓦兰《阴影》
十 寥落,抑或悲心
——读雷默《寂》
十一 现代世界的隐喻
一读第广龙《石油日》
十二 梦境与恍惚
一读李心释《阿婆来访记》
十三 生命中的意外与感动
一读马行《在山谷》
十四 节制的情感与新鲜的生命经验
——读陈染君《听母亲叙说老家的死亡》
十五 诗的委婉与曲意
——读吕刚《杭州即景》致某编辑
十六 这,也是一种命运
——读胡安·赫尔曼《树木》
十七 愿人人都有那“不可能的灵魂”
——读巴列霍《为心爱的人那颗不可能的灵魂而作》
十八 爱的幽谧与无言
——读谷川俊太郎《接吻》
十九 来自北欧的简单与趣味
——读豪格《给被雪压的果树解除负担》
二十 倾听内心隐秘的“声音”
——读卡瓦菲斯《声音》
后记 沙与世界的辩证
《沙与世界:二十首现代诗的细读》:
《写作》是诗人韩东(1961-)的一首旧作。时隔30年,多少当年的名作,如今拿起,都让人难以卒读,而这首诗则穿越时光的隧道,不仅没有褪色,反倒更加显出它的光彩与价值。原因何在?我想,或许在于其日常的叙事,以及与之相应的日常的叙述语调。因为叙述语调接近日常言说,不需要“试音”“换调”,所以让人读来感觉平近、真实;因为坚持日常的叙事性,而不是凌虚高蹈,所以让人感觉实在,可靠。具有如此差别的原因之一,是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拨。朦胧诗出现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滥觞于“文化大革命”之后乃至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的潜在对话者是“文化大革命”及其遗留下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此,它的不少话语中有以叙事的浪漫主义、激情主义、理想主义来对抗和消解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在指涉。也因此,在“第三代”诗人看来,“朦胧诗”超越了诗歌应有的界限。他们自觉地承担起诗歌自律的自我要求,从写作目的到话语方式,都强调写作的自足与纪律,并在写作实践上努力贯彻这一观念。这些也可以说是包括《写作》在内的一批诗的写作背景。如今回过头来更能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在当时语境中的先锋性质。此外,从诗所写的内容到具体的写作方式上都能看出,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转换,是诗从社会、政治激情的表达向日常生活情境的转移。根据洪子诚教授的亲身感受,这个转移早在1983年或1984年就已经发生。当然,这个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8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由于消费文化还没有正式登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部分地承担了思想解放、政治预言、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如北岛所说,当时的诗人“戴错了面具”,扮演了先知、斗士、牧师、代言人等的角色。①
看这首诗的题目——《写作》,就不禁会让人生出许多遐想。一首关于写作的诗,完全可能写成元诗——比如“写作是……”的样子。后一种写作方式,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多“咏物诗”,以及之前和之后的“致敬诗”一样,只消看题目,就能猜到诗中大致会写什么,至少能猜到诗会怎么写。90年代以后的现代汉语诗,一个重要的发展在于,读者很难再根据诗歌题目猜到诗的内容。诗是诗人与读者的情感和精神交流,也是一场智性的角力。如果一首诗写得低于读者的想象,或者完全落人了读者的想象,就很难逃脱失败的窠臼,
韩东的《写作》会怎样写?这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短诗,与那时流行的写法有何不同?让我们通过诗行本身来寻找可能的回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