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论 (1)
一 《小说月报》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1)
二 为什么选择广告? (12)
三 广告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24)
四 论题的创新点及面临的困难 (30)
五 需要论述的几个概念 (31)
六 写作思路及各章节安排 (32)
第一章 杂志上的广告:《小说月报》上的广告概览 (34)
第一节 《小说月报》创刊前后中国广告的发展 (34)
一 广告及广告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34)
二 《小说月报》创刊时中国近代广告的发展概述 (40)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的广告运营 (49)
一 商务印书馆对广告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 (49)
二 商务印书馆广告机构的设置 (52)
三 商务印书馆广告技巧的运用 (53)
第三节 《小说月报》广告的基本特点 (55)
第二章 广告分析中的经济与现代作家转型 (70)
第一节 物欲与物欲的想象 (70)
一 《小说月报》上物质消费品广告 (72)
二 文学作品里面的欲望想象 (75)
第二节 经济制约下的作家
——以林纾为案例的分析 (78)
第三节 从“经济转型”到“心态转型”:传统作家转型的尴尬 (88)
第四节 经济与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作家 (110)
第三章 从对广告的分析来看法律、政治与现代文学转型 (123)
第一节 权利观念的演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以所有权为中心的考察 (123)
一 从《小说月报》广告看清末民初法律的兴盛 (124)
二 中国私有财产权的演进 (128)
三 权利观念的兴起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38)
第二节 法律制约下的文学
——《大清著作权律》在现代文学转型中的作用 (144)
一 从两则广告谈起 (144)
二 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46)
三 现代文学市场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50)
四 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53)
第三节 政治与作家转型 (155)
一 商务印书馆的保守与《小说月报》政治广告的
稀缺 (156)
二 政治广告:在转角处相遇 (158)
三 政治:现代作家绕不过去的弯 (160)
第四节 对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思考 (162)
第四章 广告视野下的文学传播方式转型 (170)
第一节 前期《小说月报》的两任编辑 (171)
一 历史夹缝中的编辑———王蕴章 (171)
二 不应该被遗忘的改革———恽铁樵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 (181)
第二节 后期《小说月报》的三任编辑 (189)
一 启蒙者的声音:茅盾编辑之下的《小说月报》 (189)
二 启蒙的转向———郑振铎主编下的《小说月报》 (198)
三 回归文学本身的编辑:叶圣陶主编下的《小说月报》 (203)
第三节 广告与《小说月报》的创刊 (210)
第四节 广告与《小说月报》的赢利 (217)
第五节 广告视野中的《小说月报》革新 (229)
第六节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思考 (234)
一 文学期刊边缘化:从销量到观念 (234)
二 大众媒介之于文学:一把双刃剑 (236)
三 文学是如何“中心化”的? (238)
第五章 广告视野中的读者转型 (241)
第一节 前期《小说月报》的读者分析 (241)
第二节 后期《小说月报》的读者分析 (258)
第三节 从通俗小说广告到新文学广告看阅读空气的转换 (263)
一 泾渭分明的小说广告 (263)
二 晚清民初通俗小说读者急剧扩张的原因分析 (266)
三 20年代小说读者队伍的分化 (271)
第四节 教育与文学读者的培养
——以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为例 (273)
第六章 文学广告作为一种文体 (292)
一 从文言广告到白话广告 (292)
二 作为消费的文学广告 (294)
三 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学广告 (297)
结语 (300)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