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创新的主体, 也就是个人、团队和组织, 应该如何来实现创新。就个人而言, 本书调研了近30位各个行业的代表人士、20对双胞胎和近150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个人, 挖掘个人创新能力 (创造力) 的起源、维系和加强。就团体而言, 本书调研了近80个创业团队和近400个海归创业者, 力图识别出什么样的团队构成和管理有助于实现创新。
我和作者杨晓冬老师相识于美国杜克大学。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中国式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本《中国式创新: 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作者于2015年2月出版的《中国式创新: 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之间潜在的联系。
我的理解,杨老师通过分析个人、团队以及组织三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和论证了中国式创新环境与主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创新者和创新团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师、作曲家、画家到服装设计师,从海尔到3M公司,通过挖掘创新背后的故事,论证了创造力先天形成和后天巩固的必然联系。着重围绕如何培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中国式创新”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点,这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然后通过导入情商这个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充分说明了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与团队创新价值创造的必要联系。
这本书涉及建筑设计师,也涉及我的同事,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就我的理解而言,创新不仅局限于器物层面,更是一个涵盖了思想、行为和文化的完整系统。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与内核,也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6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中国设计、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这是我们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创新的根基,更是文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与力量。就治企而言,不存在任何现成的“最先进”“最好”“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只有“最适合的管理”。不同行业背景和文化类型的企业,管理与创新的理念与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要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和文化特点形成个人的独立思考,因地制宜,让个人、团队和组织才能在创新中找准定位,方能有所收获,真正发挥创新的价值,不辜负作者分享之意。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修龙
2014年8月26日〖1〗〖1〗[3]马 前 张 保
2015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作品《中国式创新: 流程、结构与文化》。在该书中,我调研了60多位中外企业的高管,并对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上万条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流程、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创新战略理论和“中国式创新”作了系统化的论述。在其后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反思和验证,看到了一些论述层面的不足和理论构架的欠缺。在不停地积累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可以对自身的理论构架进行重新梳理和重新构建的契机。2016年5月12日,我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他的到来给了我继续创作的灵感和极大的信心。妻子翟一帆和其他家人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无条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可以相对比较聚焦地开始新书写作的相关工作。新书《中国式创新: 个人、团队和组织》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剖析中国式创新的特点。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润生先生在为《中国式创新: 流程、结构与文化》所做的序言中指出,“中国式创新”任重而道远,但意识的新发展推动人的自我创新,形成创新的特定形态——创意,将推动中国经济从“产品经济”向“创意经济”进步,带来中国式创新的新阶段。我新的研究方向顺应了陈董事长的思路,即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发展开始,探讨创新是如何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最终形成的。为了获得更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的成果,和《中国式创新: 流程、结构与文化》相比,《中国式创新: 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有了以下调整:
研究的对象不再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主,而会覆盖多种类型的个人、团队和组织;
研究的对象将涵盖更多的“90后”“00后”等新生力量,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和中国式创新的未来;
研究的方向不再以商业创新为主,而会涉及艺术创作、体育、科研等同样需要大量创新的领域。
《中国式创新: 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写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研,特别感谢参与调研的组织、团队和个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就是空中楼阁。同样地,书中依然会多次进行中西方对比,不比不知道,对比可以展示中西方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的异同。
中国式创新英文名为inLongvation,是创新innovation的变体,Long为龙的发音。用dragon来指中国龙其实是不太恰当的,因为dragon多指恶龙,而中国龙则是崇高地位和祥瑞的象征。因此,用Long来代表中国龙和中国,将其植入到innovation之中,就变成了inLongvation——中国式创新。《中国式创新: 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中国式创新: 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继续探寻“任重而道远”的中国式创新的秘密。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各位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81124313@qq.com与我取得联系。
杨晓冬
2017年于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