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的发展初具规模,它通过为新创办的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文化创意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孕育、扶持一批有潜力的文化创意小微企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发展、享受和科技孵化器一样的待遇,成为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刘克,男,1958年出生,美国佐治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商学院原院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投资银行业务》、《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已完成科研项目四项,为课题负责人,包括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共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二项。近几年先后在《经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动态》、《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际金融》、《国家公务员金融读本》、《国际金融市场间的金融传导》、《金融全球化——批判性反思》等专著及教材11部。1999年4月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4月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
第一篇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企业孵化器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从美国传向全世界
第二节落地中国及其演变
第三节北京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概况
一、 发展一路领先
二、 条件得天独厚
三、 成绩可圈可点
第二章界定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的基础
第一节企业孵化器的经典概念
一、 权威机构的定义
二、 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三、 概念差异背后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孵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 入孵企业的生命周期
二、 企业孵化器的成长过程
第三节北京企业孵化器的主体
一、 依据服务对象分类
二、 依据投资主体分类
三、 依据功能特色分类
第三章对创意企业孵化器的界定
一、 共同性
二、 差异性
第二篇产业环境篇
第四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情况利好孵化器发展
第一节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一、 外受英国创意产业的启发
二、 内因北京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第二节北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界定
第三节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情况
一、 快速增长的产业规模
二、 各具特色的内部行业
第五章完备的政府角色利好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发展第一节新组行政主体专司文化创意产业
一、 党政部门协同促进机制
二、 文化国资监管企业机制
第二节制定政策保障与规划指导
一、 政策体系
二、 2014—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
三、 2015—2020年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
发展行动计划
第三节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一、 直接财政支持
二、 间接融资服务
第三篇实体发展篇
第六章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的主力军
第一节专注文创综合领域的企业孵化器
第二节专注媒体及会展领域的企业孵化器
第三节专注游戏动漫和设计领域的企业孵化器
第四节专注设计领域的企业孵化器
第五节专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的企业孵化器
第七章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的生力军
第八章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的预备队
第一节综合领域孵化潜力
第二节传媒业孵化潜力
第三节动漫游戏业孵化潜力
第四节设计业孵化潜力
第五节出版业孵化潜力
第六节文化艺术领域孵化潜力
第七节艺术品交易领域孵化潜力
第八节旅游业孵化潜力
第九节休闲、娱乐业孵化潜力
结语
第一章企业孵化器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从美国传向全世界
1956年,美国纽约州贝特维亚(Batavia)最大的工厂破产,大量工人失业,空留85万平方英尺的多层综合办公大楼。这座大楼随后被曼库索家族收购,并由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接手管理。起初,曼库索打算把整座楼房出租给一家企业,但很快却发现行不通,于是转而将大楼分割成若干单元,分租给多个彼此独立经营的企业。这样,曼库索将公司的业务重新进行定位,即为这些企业提供共享性的办公环境、融资和企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曼库索的首批客户包括一家葡萄酒厂、一个慈善机构和一家养鸡公司。由于当时大楼里到处都是小鸡,因此大楼被戏称为“孵化器”(incubator)。1959年,大楼更名为“贝特维亚工业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但“孵化器”这一比喻却被沿用下来,成为当今全球孵化器的开山鼻祖。
20世纪70年代,企业孵化器才在美国全面兴起。当时,西欧、日本等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一枝独秀的经济优势风光不再,激烈的国际竞争,加之越南战争的后遗症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出现滞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让美国的经济峰回路转。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节奏越来越快,其作用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引领美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带领美国经济突破重围的新的领头羊。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美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表现却迟缓落后;相反的是,一些小企业却“向阳花木易为春”,一跃成为美国经济中活跃的因素。在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等地,一批高新技术小企业横空出世、茁壮成长,给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领了整体经济的复苏,使公众对这些高新技术小企业刮目相看。
但是,美国的经济史毕竟长期建筑在摩根、美孚、通用、福特这类大托拉斯传统之上,这种思维定式掣肘了小企业的发展,使很多小企业在短暂的风光之后难以为继。当时,一方面是小企业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却是小企业相当高的淘汰率,这种现实的矛盾使得小企业的处境仿佛冰火两重天,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和产业界纷纷开始研究这一怪象,认为小企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基于这样一种研究结论,美国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开始转变传统思维方式,采取了一些新的发展措施来扶持小企业,如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给予补贴等,但是小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仍不能尽如人意。
在迷茫之中,美国人的视线转回了20世纪50年代初露锋芒的企业孵化器,将近20年的探索试验已经证明,它确实能够全面支持处在初创期的小企业,为之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滞胀”在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创业队伍。新创小企业的涌现,对企业孵化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美国的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一大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繁荣,90年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到1995年已达到750家,而且还继续以每周创办一个的速度发展何卫平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9):115117。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企业孵化器成为一种经得起考验的区域经济发展工具,对振兴美国的社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的迅猛发展,各国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界各国都千方百计地扶持小企业的成长,而企业孵化器的这种作用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成为各国竞相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孵化器开始向欧洲、亚洲各地扩散,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新方向,“孵化”概念也已被广泛采纳,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建立企业孵化器已成“环球同此凉热”,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满足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企业孵化器自身也一直处于推陈出新的动态进程之中。1985年,国际企业孵化器协会成立,成为企业孵化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企业孵化这一行当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时代,已与50年代约瑟夫·曼库索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世界各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和行业特征,首当其冲的表现即是名称的多元性。由于各国的产业、国情不同,企业孵化器除了被称为“孵化器”(incubator)外,“技术孵化器”(technology incubator)、“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企业创新中心”(business and innovation center)、“科学园”(science park)、“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er)、“高技术中心”(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等的功能和作用也与孵化器等同。此外,在实施方式、组织机构的性质方面更是不一而足、各有千秋。随着企业孵化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规模上的长足发展,人们对孵化器的认识也随之同步深入。
美国著名企业孵化器专家鲁斯塔·拉卡卡(Rustam Lalkaka)依据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提出了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第一代,这个时期的企业孵化器的服务核心是为客户提供负担得起的空间和共享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发展对工作空间、咨询服务、技术提升、网络通信以及获取专业化扶持和种子资金的更高层次需要,第二代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自1998年起,与第二代企业孵化器并行出现了一种“新型孵化模式”,主要通过灵活调动信息和通信技术,为目标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商业服务,旨在创建高成长潜力的技术型企业。这种新型的孵化模式提供汇聚权益资本和管理咨询服务的平台,宛如一个国际化企业中心,这便是第三代企业孵化器 汪艳霞,钟书华从企业孵化器到企业加速器:缘起、演进及走向[J]当代经济管理,2014(4):1016。鲁斯塔·拉卡卡的这一观点获得了孵化器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广泛认同。
第二节落地中国及其演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在科技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提出科技体制改革方针,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市场与竞争”机制第一次进入科技领域。鉴于企业孵化器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孵化器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工具,逐步纳入科技政策制定者视野。
1987年6月,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宣告成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当时的国家科委开始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在这一发展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中,企业孵化器被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大力推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孵化器也由原来“比喻义”转而定向为较为单纯平实的“本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简称“创业中心”),其功能主要是孵化科技型企业。北京等一批具备条件的核心城市和国家高新区开始建立各类企业孵化器,以支持科技人员创业。
1995年9月,在天津成功召开了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这是在我国召开的第一个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来自24个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开发署及工发组织的代表共聚一堂,探讨和交流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发展中国家孵化器的发展经验。鲁斯塔·拉卡卡依据会议主题和内容编撰了《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一书,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的成功落地做了注脚。
1997年,鲁斯塔·拉卡卡编写了一套国际企业孵化器设计方案,专门提交中国“火炬办”。这份长达70多页的方案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目标;二是孵化器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孵化器的设施与服务;四是市场与国际合作的相关内容;五是财务分析及落实工作计划等。这份报告对当时的国家科委帮助很大,成为其推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计划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份报告也为中国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思路提供了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