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着眼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全国各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毕星,博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天津市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出版《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精要》《建设工程管理》等著作/译著。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
创新创业教育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部分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实证分析
李家华1,祝军2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因势利导,澄清思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此,本研究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为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目前高校在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实质性的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因主客观因素制约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构的思路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报告中作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判断: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新机遇,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则彰显着我国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报告再次明确了我国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未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重点。初始于20世纪末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近几年在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得到了爆发式增长。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需要进一步因势利导,澄清思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创新创业是基于需求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创业的实践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顺势而为,实现正确定位和有效调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加有所作为,以满足“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启动了本课题研究。
2研究背景
2.1双创教育及双创教育的意义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是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层次目标,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意思维、商业模式设计、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市场运营、企业申办、新创企业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助力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宗旨是为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的现实选择。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党的十九大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 “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