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相关因素临床干预方略》:
1.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1)乳腺肿块
乳腺内发现肿块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临床上的乳腺肿块,是指在体外通过触诊可感知的,具有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不同物理形状的团样、块样或者增厚样的异常结构。为确定肿块的性质,应对肿块的位置、形状、大小、质地、活动度、单发或多发、生长速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同时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作全面的评估。其他与肿块产生过程相关的因素也是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包括有无相应部位外伤史、肿块大小、质地、有无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有无压痛,有无近期服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服药史和服保健品史等。
以肿块为表现的常见乳腺疾病有乳腺癌、分叶状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脂肪坏死等,不同疾病所产生的肿块症状在其性质、直接或间接征象、产生过程、伴随症状等会有所不同,可以借此鉴别。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摄像、B超、磁共振可帮助做出正确的诊断。良性病变可有明确边界(如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脂肪瘤等),低度恶性的乳腺分叶状瘤、一些分化良好的乳腺癌和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如髓样癌)也可表现为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的肿块。乳头内腺瘤表现为乳头内的小圆形结节,质地韧,边界清。导管内乳头状瘤可以表现为乳晕下小圆形、质地软的小结节,有时导管内乳头状瘤在大导管内沿导管纵向生长,呈乳晕下条索样肿块,质地软或稍韧,边界清。分叶状肿瘤可呈类圆形,伴分叶,部分区域在体表可感知有囊性感,一般不伴有表面的皮肤粘连,对于稍大的肿瘤可表现为局部乳腺皮肤的隆起。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肿块。对于浸润性癌多伴有表面皮肤的粘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早期乳腺癌在临床上无任何肿块的表现,仅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可疑病灶,如恶性钙化灶、结构扭曲等改变,这类乳腺癌称为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因此肿块并不是乳腺癌的必要条件。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以乳头溢液为主诉者占乳腺外科门诊患者的10%左右,是乳腺疾病重要的症状。非妊娠哺乳期的乳头溢液发生率为3%~8%,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学价值。乳腺导管尤其是大导管上皮增生、炎症、出血、坏死及肿瘤等病变都可能发生乳头溢液。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和中央型)、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癌。乳头溢液的部位、量、性状和颜色对诊断有指导意义。颜色上常见的有透明清水样、黄色(淡黄色到深黄褐色不等)、红色(粉红色到深红色不等)、咖啡色(从浅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甚至黑色。溢液可出现在单侧或双侧乳头,溢液导管数目可分为单导管或多导管。双侧乳头的多导管溢液多呈透明水样或乳汁样,如无触及乳腺肿块、无乳头乳晕小结节或条索样感,多为全身性或者药物所致。须追问有无服药史,查泌乳素水平,对高泌乳素者可行垂体MRI检查排除神经内分泌疾病。单侧乳房多孔溢液多为乳白色、透明浆液性、淡黄色等,如无阳性体征,多为导管扩张所致,对于这样的患者可随访。单乳单孔溢液者,可以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导管扩张等引起,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色和红色溢液。对于主诉为血性溢液者需引起重视,即使是一过性出血。对于黄色或水样溢液者也应追问有无血性溢液史。
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或为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部分因溢液污染内衣而为患者发现。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伴有乳腺肿块。因此,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或者伴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应注意近乳腺中央区有无边界不清的肿块,或者由乳头向周围伸展呈扇形分布的局部增厚样肿块存在,伴或不伴表面皮肤粘连,轻压近乳头侧的病灶可见乳头溢液,存在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早期乳腺癌可能。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妊娠中晚期妇女在高水平的性激素作用下,乳腺导管上皮过度增生,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性乳头溢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