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BIM方法论和BIM体系的层面上进行阐述.其特色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将BIM这种整体性极强的知识体系描绘出来.篇幅不多但非常全面.是一本小而精的BIM总纲类图书.作者的学术和实践的功底非常深厚.相比于大部头来说.本书能够让读者快速建立对BIM的全局认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信息化的新范畴.既不从属于传统业务却又与之交融一体.既独立又融合.作者描绘BIM的角度可称之为“上帝视角”.即作者始终从全局出发来阐述具体的细节.始终以一个总纲拎起所有的细节形成一套方法论和体系.这也许是BIM那种高度整合的精妙思想所致吧.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对BIM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剖析.但由于每个国家、地区.每个组织、机构在实施BIM时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所以并未对所有细节都进行深入和全面的阐述.而仅将关键问题、关键细节展开适当地进行纵深式讲解.给出具体的关键指导原则.整体上收放自如.在上百部BIM出版物中属上乘之作.纵观全球BIM界.能够全局性地描绘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信息作业的新格局的书籍.还真的非常缺乏.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的读者来说.BIM的这种全面性大大提升了学习的难度.当前.我国BIM界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这个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和方法.一时间中国竟成为全球最大的BIM市场.但是相当数量的实践还比较初级.甚或采用双轨制——BIM这一条新轨道的运作水平在相当高的比例上还没有达到传统轨道.更谈不上对传统行业的引领和提升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BIM概念所涉及的专业面太宽以致学习过程漫长.这是全世界的读者都会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整个建筑行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从Ⅲ业人员尚处于较低水平的生产方式之中.还正在努力透过BIM这个水晶球一窥高水平生产方式.后者则是我国市场的时代特色和局限.因此我在本书最后撰写了疑难注释.用于解释有着代差的生产方式的区别.以及对于BIM应用的影响.
陈光
推荐序
译者序———如何使用本书
第1 章 什么是BIM / 1
1. 1 BIM 过程(Modeling) / 7
1. 2 BIM 管理/ 9
1. 3 BIM 的优势/ 11
1. 4 BIM 的投资收益率(ROI) / 14
1. 5 BIM 成熟度/ 18
1. 6 组织内部的BIM 实施/ 22
1. 7 外部BIM 咨询/ 24
1. 8 Open BIM / 27
1. 9 变革管理/ 29
第2 章 BIM 应用/ 31
2. 1 规划/ 35
2. 2 设计/ 37
2. 3 施工/ 39
2. 4 FM 管理/ 41
2. 5 逆向建模/ 43
第3 章 信息之于BIM / 46
3. 1 3D ̄BIM / 48
3. 2 4D ̄BIM / 50
3. 3 5D ̄BIM / 52
3. 4 6D ̄BIM / 54
第4 章 BIM 路线图/ 58
4. 1 评测/ 60
4. 2 短期目标/ 62
4. 3 长期目标/ 64
4. 4 关键绩效指标/ 66
4. 5 技术工具升级计划/ 68
4. 6 培训计划/ 70
4. 7 实施进度计划/ 72
第5 章 BIM 团队/ 76
5. 1 BIM 总监/ 78
5. 2 BIM 经理/ 80
5. 3 BIM 协调员/ 82
5. 4 BIM 建模员/ 84
5. 5 培训/ 88
5. 6 留住员工/ 90
第6 章 BIM 工作流程/ 92
第7 章 BIM 技术/ 100
7. 1 BIM 工具/ 102
7. 2 硬件/ 104
第8 章 BIM 标准/ 106
8. 1 建模标准/ 108
8. 2 协作标准/ 113
8. 3 算量/ 120
8. 4 施工计划/ 123
8. 5 施工文档/ 125
8. 6 模板/ 127
8. 7 BIM 执行计划/ 130
第9 章 BIM 构件对象库/ 133
9. 1 细度等级(LOD) / 136
9. 2 项目级LOD / 138
9. 3 维护/ 140
第10 章 数据的管理/ 142
10. 1 数据分类/ 144
10. 2 数据质量/ 148
10. 3 安全性/ 151
10. 4 交换/ 153
10. 5 BIM 文件分解/ 156
10. 6 模型版本/ 160
10. 7 命名规则(Naming Conventions) / 162
10. 8 文件夹结构/ 166
总结/ 169
疑难注释/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