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的“创新管理”,其内涵是“对创新过程的管理”,具体来说是指为了实现创新目标,运用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对创新过程的管理。按照管理的这四个职能,创新管理的内容理所当然包括创新计划、创新组织、创新领导和创新控制。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多年来对企业创新管理的认识和研究,再按照管理这四个职能来组织本书的内容,确保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又突出重点,体现本书的侧重点。
陈旭峰(1983—),男,浙江兰溪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曾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才斋奖学金”等奖励与荣誉,至今已在《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第一章 乡村社会转型对教育转型影响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国家一社会”的关系格局
第二节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第三节 精英意识形态的博弈与选择
第四节 “意识生态”与“意识心态”的关系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社会转型的背景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社会转型的表现
第三节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转型的表现
第三章 当前乡村教育转型的社会转型背景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第二节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第三节 农民市民化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 国家、地方与个人:当前乡村教育转型的表现
第一节 乡村中的国家:乡村教育转型的宏观表现
第二节 乡村中的地方:乡村教育转型的中观表现
第三节 乡村中的个人:乡村教育转型的微观表现
第五章 乡村社会转型对教育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市民化水平对农民学校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市民化水平对农民家庭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市民化水平对农民社会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