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河流:纪录片中的丝绸之路》是一本对有关丝绸之路纪录片进行汇总、评析的专著。全书分长安、西域、河西、河东等几大板块。对各大板块中的纪录片进行全面扫描、综述,是研究丝绸之路纪录片的一本概述性文本,也是国内这一领域的第1本相关书籍,具有参考价值。
绪论
第一章 丝绸之路
第一节 纪录片简史
第二节 “发现”丝绸之路
第三节 重新解读丝绸之路
第四节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结语
第二章 长安记忆
第一节 远望长安
第二节 梦回长安
第三节 古都长安
第四节 和谐长安
结语
第三章 西域风情
第一节 龟兹探秘
第二节 龟兹文化
第三节 新疆变化
第四节 天山奥秘
第五节 百年留影
第六节 情感记忆
第七节 玉出和田
结语
第四章 走马河西
第一节 河西走廊
第二节 传奇岁月
第三节 疏勒河水
第四节 智者会盟
结语
第五章 河东往事
第一节 雄伟秦岭
第二节 人文天水
第三节 崆峒神韵
第四节 花儿·西北
结语
第六章 佛教东渐
第一节 丝路佛教
第二节 再探龟兹
第三节 佛法寺院
第四节 探秘玄奘
第五节 象牙佛宝
第六节 再探玄奘
第七节 瑰宝麦积
第八节 法显西行
结语
第七章 丝路外传
第一节 秘境之谜
第二节 溯古宁夏
第三节 当代宁夏
第四节 丝路前身
结语
后记
《奔腾的河流:纪录片中的丝绸之路》:
一、《大河西流》
《大河西流》是第一部以疏勒河为主线,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入手重新解读敦煌文化的史诗型纪录片。作品深入挖掘了大河上下几千年灿烂的古代文明,提示了文化圣地敦煌众多的历史谜团,展示了疏勒河流域神奇的大漠风光和浓郁的西部风情,并对大河断流导致敦煌生态恶化和环境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发出了“拯救敦煌绿洲”“拯救敦煌文化”的强烈呼吁,是倡导科学发展观的警世之作。
《大河西流》是由甘肃酒泉电视台秦川编导的一部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该片由《敦煌的母亲河》《中国长城的尽头》《脱水的城堡》《西出阳关》《寻找玉门关》《三危佛光》《飞天情缘》《拯救敦煌》8集组成,是一部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解读疏勒河及敦煌文化的史诗型纪录片。作为一部以历史文化主题关照现实的纪录片,它的文化反思、生态危机等意识,都是西北地区电视发展史上所少有的。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秦川可谓硕果累累。他的代表作有:《大河西流》《祁连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书法》《玄奘瓜州历险记》《敦煌伎乐天》等。2004年,他拍摄处女作《大河西流》时,仅带着三五人的摄制组踏上行程,直到2005年底才拍摄完成,历经数月剪辑,成片终于在2006年5月杀青,并于同年12月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从此疏勒河连同秦川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
内容梗概:
发源于祁连山、横跨三省区的西流大河——疏勒河,是孕育敦煌文化的母亲河。大河西流,构成了奇特壮观的自然历史画卷。疏勒河流域的峡谷峭壁上,散布着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群;大河两岸,矗立着千古阳关、玉门关,横亘着中国最完整的汉长城和丝绸之路的南北通道。
汉代的敦煌并非像如今这般遍地黄沙荒漠一片,而是芦苇遍布河水充沛之地。奔腾西流的疏勒河在沿岸留下大片的湖泊、沼泽,到处是密不透风的红柳、胡杨、罗布麻、芦苇荡……几经周折,人们终于走近敦煌古塞城的角墩。角墩下就是敦煌古塞城的北塞墙。当地群众把它们叫做“风墙子”,因为它一直充当着农田村庄的防风墙,而城墙掩藏的秘密并不为人所知。
本片甚至展现了一度消失的汉代敦煌郡广至县。这一片占地200平方公里的雅丹荒漠,早已成为生命的禁区,眼看着一座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古城,就这样一点点地被风沙埋没,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感到刺痛。这些衰败的城墙、消失的古城、难以寻迹的两关都是呈现的“象”,展现昔日因军事地位被开发的敦煌如今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防御地位。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正是指阳关、玉门关。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