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收获幸福?这种对幸福生活的追问历久弥新。卢梭花费毕生精力,为我们穷尽了人类通达幸福的可能路径。卢梭认为人首先是感性的、激情的存在。他推崇生存的体验性、丰富性和敏感性,认为人天生既不是恶也不是善的,而是在社会和文化中逐步塑造的。
既然人是可塑的,卢梭就给出了几种通达个人幸福的方案。一种是将自尊导向自然宗教,在对上帝的崇敬中,他将体会到生存的甜美、自由和平静。一种是做一个社会中的野蛮人,他满足于最基本的需求,不为虚荣和外物所累。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幸福个体。一种是成为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的公民,他将自爱和怜悯推及他人,将自尊升华而达及共同体,他是一个信奉社会契约的幸福公民。以上看似互不兼容的方案体现了卢梭对人的本质的多层次的理解。人是有精神、情感、物质需求的社会动物,他因不断完善自身而通达幸福。
本文库主要收录通过读解第一手法文哲学原著而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论题进行系统阐述并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著作,旨在推进国内外学界对法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学术研究,力图以法国哲学研究为切入点来加强和提升中西哲学界的思想交流和学术对话的水平。
从17世纪理性与信仰的交织、18世纪理性的弘扬到19世纪折中的达成、20世纪差异思想的迸发,法国哲学一直向我们展示着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创新思想的魅力。
法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独特地位。笛卡尔我思哲学开创了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启蒙思想奏响了人类理性呐喊的最强音,折中主义尝试化解人类思想的极端紧张状态,而差异哲学一个世纪以来为人类奉上了一场又一场丰硕的思想盛宴。个别与一般、理性与感性、人与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一直是哲学探讨的重要论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近现代哲学家,无论愿意与否,不是笛卡尔主义者,就是反笛卡尔主义者或非笛卡尔主义者。从思想创新的角度来看,进行别样思考一直是几个世纪法国哲学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源泉。从古希腊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也正是在思想创新中不断前行的。熠熠生辉的法国哲学思想为西方哲学的创新画卷涂上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
每一个重要思想总是经由其思想源流而诞生于特定的时空坐标。每一种哲学都与特定时代、文化、语言,甚至宗教、科学、政治等密切相关。思想必定与众不同。世界哲学舞台注定是丰富多彩、百花争妍的。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因追求“绝对的”、“最高的”真理,崇尚“整齐划一的”思想而被批驳得千疮百孑L、体无完肤。因为这种“真理”、“思想”只能侮辱人类智慧,蒙蔽人类思想。显然,重要哲学思想必定是取决于多重因素而各有特色的。从总体上说,如果英美哲学喜好经验实证,德国哲学偏重理性思辨,那么,法国哲学则擅长感性灵动。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某些哲学家的例外情况甚至一度相反的情形。法国哲学以其感性、率真、灵动、清澈、澄明和活力的特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虔诚膜拜的朝奉者。
当然,强调思想互异、特色,并不无视不同思想之间的沟通、对话,甚至会通和融合。由于哲学重大论题从古至今鲜有变化,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哲学家总是侧重于某个点来探讨相同的哲学话题,尽管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视角,依据不同的文献资料来从事哲学思考。因此,不仅法国哲学家相互之间,而且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英美哲学在承接以往哲学传统论题的基础上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互动(竞争、对抗、对话、融合),以其合力共同推动西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向前发展。在主体性、现代性、身心关系、心物关系、言思关系、他我关系等问题上,笛卡尔哲学、休谟哲学、斯宾诺莎哲学、莱布尼茨哲学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基本存在论、萨特现象学存在论、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德里达解构哲学、福柯话语哲学、哈贝马斯商谈哲学、列维纳斯他者哲学、利科自身解释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罗蒂新实用主义等之间复杂而多变的理论关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互动关系和哲学发展的分合趋势。不同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在哲学理论的深度,还是论域的广度上,都错综复杂,变化不断。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态势,就是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在互动中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三角形。三个角会随着互动中三方力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强大到完全吸收或取消其他方力量而形成独尊天下的思想局面。哲学帝国或帝国哲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哲学不再是总体性理论,而是一种活动,一种对当下、对时代进行诊断的活动。而这种诊断活动的思想灵魂就是批判精神。另辟蹊径,进行别样思考,就彰显了这种批判精神。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哲学家们对时代的诊断和批判思考竖起了人类思想史上一个个高大的里程碑。就重大哲学论题贯穿哲学史始终而言,任何哲学家都是当代哲学家,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本文库就是要研究这些独特的诊断活动及其批判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20年前国内法国哲学研究还显薄弱,有的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有的领域还尚未涉足。我们现在欣喜地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目前国内法国哲学研究力量已日趋强大,法国哲学著译不断问世,研究水平也日渐提高。本文库的作者大多是曾留学法国的青年才俊,他们具有批判精神,思想活跃,专业基础扎实,法语读解精准,学术视野宽广,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有潜力。他们与国际同行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能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和合作研究,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法国哲学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能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是为序。
莫伟民
收起全部↑
吴珊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联合培养博士。现就职于华北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卢梭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追问幸福:卢梭人性思想研究》:
在社会经济层面,“理性的理想”不断付诸现实,天才的领域变为人人可为的职业。不断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文学、艺术,导致人们的参与动机和参与目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仍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天主教士,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平民、手工工场雇工三个阶层。城市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各城市工人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过剩外溢,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布尔乔亚阶层出现,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职业化倾向不断明显。笛卡尔提出的理性原则被强行拽向极端,哲学家纷纷扬言要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启示,用人的分析论证来代替对神的崇拜。启蒙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则代替权威及传统道德原则,提出对过去的一切都要用理性加以研究和批判。被释放的理性洪流因无处释放而冲向世界各个角落以及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职业是不能从事的,古代的天才领域一时间“群星闪耀”。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轻率地打开科学的大门,把一群不适宜于杰出科学的一般民众引进科学圣殿的编著者们,我们应当怎么看待呢?对于那些在文学事业上不可能有大发展的人,在他们刚一向这个领域的大门迈步时,我们对他们就应当加以劝阻,劝他们去从事其他有益于社会的技艺。一个终其一生只能成为一个蹩脚的诗人或二流数学家的人,如果改行去织布,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大纺织家。”①尽管思想分歧明显,伏尔泰在一封信件中也承认重大的罪行只能是由有名望的不学无术者犯下的。“自从不识字的托马斯一库里·肯赞扬了海关部门会算账之后,贪婪和盲目的骄傲使世界始终充满悲伤之泪。”②
在《纳尔西斯》序言中,卢梭对人们盲目诉诸理性理想的现象亦有所觉察:“我觉得,这样一种摆观点和讲道理的方式,既适合于我们,更适合于他们。其实,他们对科学的关心是很少的,他们关心的是:要让科学继续使那些大学者享受尊荣,正如传播异教的教士一样,他们对宗教执著的程度,完全视宗教使他们受到的尊敬的多少而定。”①在这里“他们”指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他谈到了科学家因为科学而科学的现象,科学变为一种以获取钱财、赢得尊重的为目的的职业,而不再是对永恒真理的追求。这种社会风俗所揭示的主要行动动力就是膨胀的“虚荣”导致的“争强好胜”(ACraving For Distinction)。这种争强好胜不以行动的真实对象为中心,而是以超出他人为目的(正是“虚荣”的直接表现)。人们所关注的不再是为家庭提供适量的东西或占有那些可资利用和享用的东西,而是要大大超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并比任何人都占有更多的物质和尊重。在这样一种的“伟大目标”的照耀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黯然失色。像竞争一样,“争强好胜”不留意那些原始的行为,无论作画家,还是作家、哲学家,都是在创造一种人为的条件,即创造一种能表明自己可以胜过别人的游戏。荒唐无稽、无用的学说充斥在社会上空,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对物质的狂热,“使人们忘却了神圣的自由、大公无私与对法律的服从”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