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培育》以社会转型为大的社会背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培育为主线,以借鉴当代西方规则意识教育经验为辅线,通过对高校学生规则现状的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机制与途径。从而增强高校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并将规则意识教育融入其中,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需要,提高其实效性。
刘泾,女,汉族,1980年2月生,吉林长春人。上海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科研成果:主持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课题“青年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主持2014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青年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差异与提升路径: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参与“执政党软实力研究”、“从政治领导到政治管理”等多项重点课题。参与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编写工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江淮论坛》、《天府新论》、《情报科学》、《重庆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四、研究方法、主要观点与创新
五、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章 基本理论:规则与规则意识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关于规则的基本问题
一、规则的语义诠释
二、规则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规则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 规则意识的层次内容
一、制度层面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二、道德层面之规则意识——公共意识
第三节 规则意识与规则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则意识与规则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社群主义理论基础
第四节 规则意识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一、中小学阶段规则意识教育的特点
二、高等教育阶段规则意识培育的特色
第二章 历史脉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演变
第一节 规则意识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境遇
一、古代规则意识培育的缺失
二、近代中国规则意识的启蒙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规则意识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第三节 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三、规则意识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归
第三章 现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培育
第一节 高校学生规则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对规则进行价值判断的不定向阶段
二、理性规则意识的定向发展阶段
三、规则意识的内化阶段
第二节 高校学生规则意识现状
一、高校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现状
二、高校学生道德规则意识现状
第三节 高校规则意识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主体意识的彰显与群体意识的弱化
二、自由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矛盾交织
三、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驱动: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据
二、政治影响: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外在导向
三、文化氛围: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四、学校教育: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自身因素
第四章 比较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理论
一、自由主义的规则意识教育理论
二、共和主义的规则意识教育理论
三、社群主义的规则意识教育理论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实践考察
一、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目标的比较
二、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内容的比较
三、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 国外高等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学校规则教育的性质与目标导向
二、形成以规则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培育模式
三、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注重规则教育的层次性与阶段性
第五章 体系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路探讨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价值取向
一、主体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价值基础
二、规范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逻辑起点
三、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培育的范式参照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建构的目标选择
一、基本目标:社会规则的尊崇
二、终极目标:规范内化为德性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建构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制度层面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教育
二、道德层面的规则意识——公共意识教育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则意识建构的长效机制
一、理论机制——与思政课相结合构建规则意识培育的课堂模式
二、文化机制——传统与现代的会通构建规则意识培育的文化氛围
三、实践机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规则意识培育的课外模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培育》:
(二)规则意识教育恢复、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开拓了规则意识教育的空间,改革开放为规则意识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条件和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在主体素质诉求,使公民的规则意识再次被唤醒和倡导,改革开放后所获得的物质成就也为规则意识教育提供了夯实的实践土壤,规则意识教育的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学科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
在法律规则意识培育方面,法制的逐步完善为法律规则意识培育奠定了基础。1985年11月5日,中央宣传部和司法部颁布了《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该《规划》的颁布揭开了我国新时期法律普及教育的序幕,也为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1986年9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律意识教育的开端。各高校按照《通知》的精神陆续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为我国新时期高校学生规则意识中的法律意识教育拉开序幕。1987年,国家教委又进一步作出了《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的规定,将《法律基础课》正式纳入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至此,高等学校中的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都系统地接受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法律基础课》成为培育高校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的主要渠道。1995年底,国家教委和司法部还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法制教育意见>的通知,强调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保证必要的课时。1990-1995年,全国的各高等、中等、初等教育中都陆续开设了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政治课中的《法律基础》必修课、法学类的选修课或法制专题讲座等多渠道进行。
在道德规则意识培育方面,1982年我国的宪法修改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中共中央在1985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程,并组织编写公民意识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公民意识教育计划因故未能实施,但毕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是“公民意识”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但那时我们对公民意识的理解,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法律意义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公民规则意识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在上海和浙江等一些发达沿海城市开始在初中开设公民课,规则意识和规则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了教学体系。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把规则意识教育列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强调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德育内容中突出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成为贯穿其中的侧重点与核心内容。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素质的问题,并规定了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