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籍集成(第二辑):书史会要》为元代古籍集成子部艺术类之一,收入四部元代士人撰写的书法史著作,对于书法源流,历代书家优劣、笔法、结构、风神以及印章,采摭繁富,文笔简当,间加评论,褒贬颇得其平,论述颇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多民族的统一朝代。蒙古部族早年生活于大兴安岭北部、斡难河一带及其西部的广大地域。二一〇六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统一,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二一七一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二一七六年,元灭南宋。二二六八年,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聚退出中原,明军攻入大都。明初官修《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至元顺帝出亡,通称元代。蒙古人原来没有文字,成吉思汗时借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从此有了蒙古文。二一六九年,忽必烈颁诏推行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主要借鉴于藏文的新的拼音文字,初称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用以“译写一切文字”。同时,元代统治者重视学习汉文。元太宗窝阔台于太宗五年(二一三三年)颁有《蒙古子弟学汉人文字诏》,鼓励、督促蒙古子弟学习汉语。忽必烈亦重视吸取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为藩王时,曾召见僧海云、刘秉忠、王鹦、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询以儒学治道。其后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刺均较为主动地借鉴汉族封建文化,且颇有建树。有元一代,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及色目贵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元代文化是由蒙古贵族主导的包容多民族文化的封建文化。其中,中土汉人和熟悉汉语的少数民族文人积极参与元代文化建设,他们用汉语撰着的汉文着述数量极为丰富,其内容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元代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修《元史》,未撰《艺文志》。清人钱大昕撰有《补元史艺文志》,“但取当时文士撰述,录其都目,以补前史之阙,而辽、金作者亦附见焉”,共着录辽金元作者所着各类书籍三千二百二十四种,其中元人着作二千八百八十八种(含译语类着作十四种)。该书参考了焦站《国史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朱彝尊《经义考》等着作,增补遗漏,纠正讹误,颇显钱氏学术功力。今人雒竹筠、李新乾撰有《元史艺文志辑本》,既广泛参考前人论着,亦实际动手搜求寻访,“凡属元人着作,不弃细流,有则尽录,巨细咸备”,共着录元代作者所着各类书籍五千三百八十七种(个别着录重复者计为一种,如方回撰《文选颜鲍谢诗评》分别着录于诗文评类与总集类),除十一种蒙文译书外,皆为汉文书籍。其中现存着作二千一百九十六种(包括残本、辑佚本)。具体分布情况如下:经部,着录书籍一千一百一十七种,今存二百二十种;史部,着录书籍一千零二十六种,今存二百七十三种;子部,着录书籍一千零七十六种,今存四百八十八种;集部。
书史会要卷之一
三皇
五帝
三代
列国
秦
书史会要卷之二
汉
东汉
蜀汉
魏
吴
书史会要卷之三
晋
中朝四帝都洛阳
江左十一帝都建康
书史会要卷之四
宋
齐
梁
陈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书史会要卷之五
唐
五代
书史会要卷之六
宋
都汴梁
都钱唐
书史会要卷之七
大元
书史会要卷之八
辽
金
外域
书史会要卷之九
书法
陈绎曾《翰林要诀》:
执笔法
血法
骨法
筋法
肉法
书史会要补遗
三皇
汉
吴
皿曰
宋
齐
梁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害
五代
宋
都汴梁
都钱唐
大元
金
外域
姓名已载《书要》,今考其详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书史会要后序
书史会要后序
书史会要后序
附录
《四库全书总目·<书史会要>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