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理论必定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在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其发展机制作理论审视时,习惯性的研究视角通常是以基于西方的“国家一社会”理论或第三部门理论等作为分析工具,但其往往不能透彻地揭示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社会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逻辑。作者深入研究了传统中国构成其“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历史基因,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及其发展机理的历史逻辑。作者提出,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政治国家的统治与民间社会的基层治理通常是一种兼容的“吸纳一依附”关系,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逻辑和基因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深植于社会机体中,又发生着现代的变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社会“国家化”倾向相对显著。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但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仍需要做出适应治理现代化需要的调整,特别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政府官员中的腐败和官僚化倾向滋生蔓延等社会问题,导致社会风险剧增。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风险倒逼着中国治理机制的改革,让社会组织有控制地适度发展,以致采取积极培育的措施,正是化解社会风险、调整治理主体关系和治理方式的一项重要的政策突破。
这些研究和解析是作者对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历史逻辑所作的理论探索和贡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兼容,特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兼容是一种东方文明在社会治理中的智慧。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本意就应当蕴含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形态,公众通过社会组织的渠道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是现代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本通道。只有当社会获得了高度发达的组织形态,才可能建立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可以说,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主义。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一部研究中国当今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机制的学术专著。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强势国家、弱势社会是其一个显著的社会结构特征,历来有“社会”,而少“组织”。进入现代以来,有组织的社会结构虽然在不断地发育,但大多为自发形态,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培育和有序发展社会组织,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因此,在学术领域里,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著述还不多,《社会组织培育的历史逻辑与当今实践》-书,也当属这个领域里的先驱性著述之一了。
要对当今中国社会组织作较为有深度的研究,既需有经验性材料的实证,又需有相当透析力的理论概括,而支撑这两个纬度整合的基点,还必须是中国语境的理论逻辑和经验描述。否则,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就不可能对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培育和发展的机理作出科学的研究和结论。可贵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论证兼得,而且立足于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刻领悟,立足于参与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亲身体验,缜密思维,不落窠臼,使本书的研究与探讨具有了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正确的理论必定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在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其发展机制作理论审视时,习惯性的研究视角通常是以基于西方的“国家一社会”理论或第三部门理论等作为分析工具,但其往往不能透彻地揭示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社会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逻辑。作者深入研究了传统中国构成其“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历史基因,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及其发展机理的历史逻辑。作者提出,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政治国家的统治与民间社会的基层治理通常是一种兼容的“吸纳一依附”关系,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逻辑和基因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深植于社会机体中,又发生着现代的变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社会“国家化”倾向相对显著。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但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仍需要做出适应治理现代化需要的调整,特别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政府官员中的腐败和官僚化倾向滋生蔓延等社会问题,导致社会风险剧增。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风险倒逼着中国治理机制的改革,让社会组织有控制地适度发展,以致采取积极培育的措施,正是化解社会风险、调整治理主体关系和治理方式的一项重要的政策突破。
这些研究和解析是作者对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历史逻辑所作的理论探索和贡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兼容,特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兼容是一种东方文明在社会治理中的智慧。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本意就应当蕴含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形态,公众通过社会组织的渠道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是现代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本通道。只有当社会获得了高度发达的组织形态,才可能建立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可以说,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主义。
作者所得出的理论结论是需要有经验材料作支撑和验证的。经验材料的支撑,可以通过二手资料的转引,但更可靠的应当是直接采集于社会生活实际的一手资料。而一手资料的获得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作者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查的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通过系统的证据收集和试验,探究如何提升专业介入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过程”①。作者根据现阶段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导向,发起组建了一个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既接受培育和扶持,又面向基层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和开展社区服务。在此项实践过程中,作者研究了参与社会组织培育的不同主体的现实动机、培育机制、所培育组织发挥的社会功能等。由于这是亲身体验的参与式的研究,作者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就更为真实、丰满而生动,也使得作者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查看全部↓
许芸,女,1980年7月生,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界》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研究价值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组织的起源和存在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评析
第三章 历史逻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中国(1912年之前):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吸纳一依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1912-1949):国家政治力量与非国家政治力量对民间“社会”的控制与争夺
第三节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同构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1978-):社会组织的合法性重构与有控制地适度发展
第四章 现实需求:社会组织培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社会组织培育的宏观环境:社会治理需求的增长和拓展
第二节 社会组织培育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脆弱
第五章 动机耦合: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合点
第一节 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动机
第二节 社会组织参与培育和接受培育的动机
第三节 公民创办社会组织的动机
第六章 路径选择: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培育典型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政府直接培育模式——以G区为典型个案
第二节 政社合作培育模式——以Y区、Q区、P区为典型个案
第三节 社会参与培育模式——以X区为典型个案
第七章 案例解析:政社合作培育社会组织并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培育社会组织XY社工站的缘起
第二节 XY社会工作站协同社区治理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 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反思
第八章 未来展望: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节 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目录及资料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
后记
查看全部↓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研究价值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组织的起源和存在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评析
第三章 历史逻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中国(1912年之前):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吸纳一依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1912-1949):国家政治力量与非国家政治力量对民间“社会”的控制与争夺
第三节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同构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1978-):社会组织的合法性重构与有控制地适度发展
第四章 现实需求:社会组织培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社会组织培育的宏观环境:社会治理需求的增长和拓展
第二节 社会组织培育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脆弱
第五章 动机耦合: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合点
第一节 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动机
第二节 社会组织参与培育和接受培育的动机
第三节 公民创办社会组织的动机
第六章 路径选择: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培育典型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政府直接培育模式——以G区为典型个案
第二节 政社合作培育模式——以Y区、Q区、P区为典型个案
第三节 社会参与培育模式——以X区为典型个案
第七章 案例解析:政社合作培育社会组织并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培育社会组织XY社工站的缘起
第二节 XY社会工作站协同社区治理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 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反思
第八章 未来展望: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节 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目录及资料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
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