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随笔,大部分是发表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的文章集结,分为现代文明、规矩规范、社会万象、品牌文化、岁月感悟五大篇,以学者的角度,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品牌、法律法规等,进行评论。语言通俗、流畅,很有可读性。
序
文风:文明之舟的桅杆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近三千年,中国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从甲骨文诞生的远古时期开始,事实上也就有了文风。文字,刻录着中国文明之舟的岁月痕迹;而文风就好比是这艘文明之舟的桅杆,它决定着人们亲近文明的温度。
中国,曾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度,但如今社会上快餐文化盛行,深入阅读缺乏,很多作者为之焦急。深究起来,这中间确实有个作者的文风问题。
问题之一是套话连篇。人无不有求新心理,无不有审美疲劳。文章也一样,老话套话,令人发腻,空谈误国,套话误事、误时、误人……
问题之二是面孔铁板。套话本来就够板的了,难得出现作者自己的话语,也是铁青铁青的,铁板铁青的东西不仅不宜共享共赏,简直是拖着读者“共患难”,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对文明灵性的扼杀。
问题之三是拖沓冗长。套话、空话、大话是冗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文章从来都是从创新点看水平,而不是以长短论高低。尤其是在所谓“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文章变短是大趋势,好文章往往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文风欠佳有内因,同时还要从文章之外找找原因。目前导致文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没有为读者着想,缺乏群众观点。提笔的时候,或者手指放在键盘上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是写给谁看的。写民众之所想,文章才有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民众那里有大智慧,读者那里有生动的语言,个人的才智无论如何赶不上集群效应。中央在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里第一条就讲“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这既有助于作风建设,也更有助于文风的改进。
心里有群众、时常有调研,文风才能达到“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谢京辉同志的文章,就反映着这样的文风。谢京辉同志有着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2004年7月奉调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先后评为总经济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他爱读书、爱思考、勤调研、勤写作。除了在品牌经济的专业研究上颇有建树外,撰写了一批接地气、有深度的时评、散文、杂文、理论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他近10年的文章汇聚成册,用他的话来说,一方面是向院庆60周年献礼,另一方面是为“以文会友、获取养料、提升自我”。
因为接地气、善剖析、重比较,谢京辉同志的时评充满着家国情怀,杂文很吸引人,读者从他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到其敢于和善于“讲真话”的品质。讲真话,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倡的精神。
邓伟志
谢京辉,男,1958年11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研究生学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序文风:文明之舟的桅杆/邓伟志
现代文明篇
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
抑恶扬善
莫让公共信息成摆设
从自行车“坟场”说起
择偶观中的“游戏”与“儿戏”谈
从“文明”贴歪谈起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还真该把自己当外人
生活不能被“无用”所占有
老爱闯红灯、开车抢道,其实是种“病”
举手之力行文明
揭短也要讲底线
有感于带走喝剩的矿泉水
透视“尾巴”的人生观
感恩、施恩与索恩
请尊重消费者的时间
用不道德手段占规则的便宜,怎么治
不能期待孩子自然懂得感恩之心
关注“二孩”政策更要关心“悌”文化的建设
失范比失德更让人揪心
“扶老”的纠结与行动自觉
“大妈舞”悟出了什么
从奖励拾金不昧者说起
城市“禁鞭”关乎观念问题
规矩规范篇
诚信也需“倒逼机制”
转作风从直面群众开始
违法要拆,占道也要治
别偷换了为民服务的概念
《欢乐颂》女主角曲筱绡开车违章不当回事,令人费解
如何把好制度关
让规则成为我们文明前行的动力
走流程也要出效率
诉求也该讲底线
“逼良为娼”不该成为制度之殇
人行道不该成为“唐僧肉”
守法始于遵纪依规
透视替考背后的腐败
社会万象篇
银行服务不能无为而治
跑步不应成问题
妥协是一种境界
“责任教育”莫错位
还是要保基本、保基础
便宜也要讲底线
机顶盒岂能只管取薪不管创新
公共停车场不该是笔糊涂账
涨价不该是笔糊涂账
良法善治话物业
请别为“虚荣”打工
遇事何必想歪处
养生不能放弃常识
花钱当学叶澄衷
实体店不是输给马云,而是输给了当年的“马式服务”
让租房观念改变生活
共享单车还要师从徐文渊
说说沪上“中央商场”的服务精神
对回拍品的另一种认识
城市化不能丢了农村教育
孩子放假不该穷对付
化解医患矛盾应从供给侧入手
请不要与安全较劲
生两娃期待政策的配套
谁该为央企债务负责
说明书不该再说明
平淡在于莫过度“自我”
莫让证明失去价值
品牌文化篇
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做强中国制造品牌,需要哪四种精神
迪士尼品牌效应的启示
面对奢侈品消费外流,不能只是望洋兴叹
“网红”餐饮为啥不想被人叫“网红”
让中国品牌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
岁月感悟篇
月光下的规矩
居民食堂的感悟
人生抉择中的价值观
西雅图,一次遇见
厂医务室的冷暖情怀
有感于熟食店的老味道
蓝屋里的青春岁月
莫让“魏妈操守”失传
人生退场也精彩
路口有间服务站
未有校园的校庆
留住毛衣的爱
后记
路口有间服务站
近日遇到10多年未见的老邻居、儿时伙伴康康,一聊就聊到了当年的服务站——半个世纪前,在沪上位于江西中路与广东路转角处,有一间居委会开办的5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双开木框落地玻璃弹簧门被天蓝色窗帘遮挡着,一统间房内搭了一个小阁楼,里面有理发、代收水电费、卖贴花储蓄、裁剪、缝纫,还兼做一些临时性服务,参与服务站工作的是四位阿姨。
记得从事理发的两位阿姨中,有一位山东口音、四方脸、大眼睛、短头发、声音洪亮的理发快手,客人坐上理发椅子三下五除二便理好了发。另一位苏州阿姨长得白净瘦小,理发时慢声细语,问清要求后再下手,理完发后客人从头到尾都被刷得干干净净,属于细工出慢活的,尤其是那些理发时会哭闹的小朋友在其手上比较听话,小朋友、家长们也乐意选择她,当然遇到一些不听话、顽皮的小朋友,大人也会说要让山东阿姨给他(她)理发来唬他们,效果出奇的好。平时客人上门理发先坐在长条凳上排队,如遇急事也可以优先,邻里街坊一般都比较客气,好商量,轮到理发时也是可以协商选择不同理发师傅,理发价格每位八分,理发、洗头带吹风可能是一角二分,当年女同志的花样简单,剪短头发者居多,一角钱搞定,服务站里有年份的铸铁咖啡牛皮理发椅、立式洗头台盆均为法式的,虽旧但很好使,理发椅坐、躺操作自如,台盆较大,有两个带铜锈龙头,冷水还能用,热水只能用煤球炉烧了,烧开后先被灌入热水瓶,需要时热水放入铁皮水箱内,冷热水混合后再用莲蓬头为客人冲洗。烧水、扫地没有专人负责,哪位有空顺手就把活干了。在排队理发时,相互间会拉家常,翻阅服务站里所提供的各种书报刊,理发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理发者有时还会相约下次再聊。
负责代办水电费、卖储蓄贴花的是位北方口音、瘦高个戴眼镜的阿姨,看上去是服务站里负责的,有什么事情阿姨们多去询问她,平时她工作十分仔细,算账虽有算盘可全凭心算,能够做到分毫不差。每当完成一笔业务时,她都会主动提醒客人查验,确认无差错时才会关上抽斗,对待客人始终彬彬有礼。后来晓得她上过高中,属于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大家议论时她听得多,不发声,遇到问题却很有主见,想必服务站井然有序与其治理风格不无关系。
从事裁剪、缝纫的宁波阿姨是位手艺出众、未能满师的裁缝,过去学艺要拜师,满师要请酒,而且按行里的惯例手艺是传男不传女,这位阿姨手艺只能通过从事奉帮裁缝的父亲那里去偷学,后来与父亲的徒弟有了感情,私奔来沪。她悟性很强,各种衣服只要有图样都不在话下,旗袍、中山装、西装、棉袄、大襟上衣等能改会做,很少返工,工钱不需要讨价还价,价目表一览无遗,有的小活她也会主动带过,基本上让客人满意而归。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四个女人在一起时有说有笑,未见红过脸,谁有事都会相互帮忙接活,每逢服务站里来了客人也会受到感染参与聊天,家长里短、马路新闻等可以无话不说,遇到社会热点问题也会争论不休。同时,那些爱占便宜之类的不良行为也会被大家声讨,谁家遇到困难时,四位阿姨全是热心肠,哪家有好吃的也会带来让大家尝鲜,有时衣服相互间也会借来穿,听到有好的对象还乐意做红娘,遇到街坊邻居的家中老人、病人不能出门理发,阿姨们也会主动上门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基本上是义务的。
当年很多家庭手上有闲钱时还会到服务站里买贴花储蓄,这种贴花由银行发行,形状图文如同邮票,花上三元、五元可以买到,贴满一本后再到银行整取,可应急,过年时也可以改善生活,并且被大家视为会过日子——也许真是那时服务站贴花储蓄让很多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时光虽不能倒流,温馨却可以常驻。当年虽然没有广场舞、茶室、棋牌室,没有健身房、网络……但是小小一间服务站里,街坊邻里间沟通的快乐,至今仍是很美好的回忆。
(原载《文汇报》2017年11月8日)
留住毛衣的爱
织毛衣也许对现代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上世纪也算是个稀罕之物,那时作为衡量妇女心灵手巧的标志,不仅如此,织毛衣还被视为爱的信物,友好、友爱的象征,小姑娘为小伙子织毛衣、母亲为长辈、丈夫、子女织毛衣,兄妹之间、朋友姐妹之间织毛衣,笔者感悟到母亲的爱也是来自于织毛衣。
提到织毛衣离不开绒线。在半个世纪前,一斤好的绒线将花去约一个人工资的1/3。谁家结婚、生孩子送上一些绒线是好大的面子。那年月各家都不富裕,用旧的绒线居多,老的穿了给小的,老大穿了给老二,不够时才到绒线店补上一点。我们家的绒线也不例外。平时母亲织毛衣见缝插针,利用晚饭前后、临睡前、节假日、与人闲聊时,从不懈怠。为方便编织必须把绒线绕成绒线团,这活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人伸直双手把绒线套在小手臂上,时间久了手臂酸胀难以坚持,母亲采用讲故事激励我们坚守。这种训练让我们学会了忍耐。为织出新的款式,母亲还会做些功课,虚心向邻居、小姐妹讨教,用心记着织的技巧,有时还会在纸上画些图案,打些草稿,在织时两根竹头针不停地上下穿梭,看得人眼花缭乱,偶尔发现少一针,漏针,必须拆掉重织时,她二话不说马上返工。最佩服之处在于织毛衣时,母亲可以说话做事两不误,很多时候,正是这样帮助我们完成了默生词、背课文的任务。织成一件毛衣少说也要成百上千针,耗时一两个月。一般母亲是织完父亲的毛衣,又开始给我们兄妹三人织毛衣,有时为了赶上过年或哪位的生日还会熬夜加班赶制。这样周而复始干了几十年,辛苦了一辈子,真难以想象她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当了父母后我们才能感悟到,母亲是通过织毛衣对我们表示爱,这种方式,在当时是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爱的原始之美,让人没齿难忘。
织毛衣留下的爱是淳朴的气息和芳香,不仅是保暖御寒,更是爱的精神本质,久久留香。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爱的理解多元化,表达爱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人往往采用物质多与精神,似乎爱是可以用钱买来的。比如有的父母给子女的爱是给予豪宅、豪车,万贯家财,恋人之间不顾承受力举债送上几克拉的大钻石,对老人用钱了事,等等。物质东西对于爱来说可能会贬值、烟消云散,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用织毛衣织出的爱是辛勤耕耘的付出,会让人倍感珍惜。其实爱是一个过程,需要织毛衣般的默默付出和滋润,可能毛衣会旧去,但是织毛衣精神会永续,因为这是爱的初心,可以升华,使人感动、感化、感恩,久留心田。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