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经典教育近年在校园里广泛复兴。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生命本有的潜能,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经典诵读诗文精选》是根据中华经典诵读的要求所编写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主要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大部分,着重选择了古今文学的优秀篇目,此外还提供了相关的作者介绍及作品阐释,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编者长期从事国学及诵读的教学工作,非常熟悉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所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经典诵读诗文精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且深入浅出,非常易于掌握,做到了实践性和经典性的有机结合。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经典诵读诗文精选》适用于高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及专科生的诵读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年初提出了“把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向全社会发出倡议,通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创新、发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近几年,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神州大地,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结晶。正是在这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琳琅满目,众美毕呈的经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人的塑造: 对崇高道德的体认,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探究,对真善美的渴望……“富润屋,德润身”(《礼记·大学》),这句经典的嘉言,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它像春雨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丰富、更完美。
经典是神圣的。面对经典,我们不能不产生敬畏和感恩之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塑造了我们的品格,塑造了我们的灵魂。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是浩瀚的。对于现代人来说,“皓首穷经”既无必要,恐怕也无可能。再说,不同的人群对经典的阅读需求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合适的读本。
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本书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大学生人群,选取了适当的诗文。尽管撷取务精,但因容量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这同时也给编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深入挖掘大学生的需要,让经典贴近他们,让经典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走进经典的殿堂。
上编
诗词
关雎(《诗经·周南》)
蒹葭(《诗经·秦风》)
采薇(《诗经·小雅》)
橘颂(战国·屈原)
抽思(战国·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魏·曹操)
白马篇(魏·曹植)
燕歌行(魏·曹丕)
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
木兰诗(北朝民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使至塞上(唐·王维)
燕歌行(唐·高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黄鹤楼(唐·崔颢)
蜀道难(唐·李白)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将进酒(唐·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望岳(唐·杜甫)
春望(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石壕吏(唐·杜甫)
新婚别(唐·杜甫)
登高(唐·杜甫)
长恨歌(唐·白居易)
卖炭翁(唐·白居易)
无题(唐·李商隐)
锦瑟(唐·李商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虞美人(南唐·李煜)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浣溪沙(北宋·晏殊)
雨霖铃(北宋·柳永)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定风波(北宋·苏轼)
鹊桥仙(北宋·秦观)
点绛唇(宋·李清照)
如梦令(宋·李清照)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江红(南宋·岳飞)
钗头凤(南宋·陆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
摸鱼儿(南宋·辛弃疾)
正气歌(南宋·文天祥)
满江红(清·秋瑾)
散文
大学(节选)(《大学》)
孟子·公孙丑下(战国·孟子)
荀子·劝学(战国·荀子)
庄子·秋水(战国·庄子)
登楼赋(东汉·王粲)
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
荷塘月色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鹚首徐回,兼传羽杯;榷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