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老子的思想做了一些感悟式的引申发挥。通俗、易懂、妙语连珠的语言风格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感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老子》是经天纬地的“经世致用”之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胞、原子、粒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规律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军事,也涉及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
老子教导人们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忠守正确的思想、信仰,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要人们节俭地去生活,不破坏地球万物生存的环境,以维持天地万物的平衡为己任。
前 言
道德经常用字解释
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在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一段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根据司马迁这段记载说,“老子”是楚国苦县的人,住在苦县厉乡的“曲仁里”街道,他姓“李”,名为“耳”,字称“摐”,有名、有字、有姓、有籍贯,还当过“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大约跟孔丘生活在相同时代,这是比较明确的一个说法。当然,也有人不相信司马迁说的这些话,那么你就得证实其他情况,是老莱子或是太史儋呢?或者就要考证出其他人来,不然的话,没办法。
另外,司马迁还对老子“李耳”与孔丘的一段奇遇做了描述,他说:孔子到周朝考察“周礼”,要向老子咨询有关“周礼”之盛况和遗迹,大约因为老子李耳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嘛,比较了解有关情况。李耳就跟孔丘说:“小伙子啊,你所查询的事迹,包括那些人和遗迹都已经腐朽消散了,只有一些相关言论还在流传。况且,有志气有能力者获得机会的话可以驾驭推行,如果没有获得那种机遇,就要根据形势采取措施和行动。我听说过,经验丰富的商家都深藏若虚,财不外露、谋不轻出。有志气有能力者都显得平平常常、大智若愚。要抛弃你那些傲慢骄矜习惯和过分肆意的欲望,以及那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胡思乱想。这些东西对你自身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我之所能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话而已。”孔子回到鲁国后,告诉他弟子们:“对鸟儿,我知道它能飞。对鱼儿,我知道它能游。对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对跑的可以用网罗,对游的可以用线钓,对飞的可以用箭射。对于龙,我就没法知道它乘风云而上天那些事啦。今天我遇见老子,他就仿佛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的啊!搞得我莫名其妙的。”这段历史故事,讲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奇遇,但故事真实与否,司马迁也没有断定。
然后,司马迁对老子情况做了点介绍,又说了几种可能性:老子专门研究“道、德”之学,这种学问是以“自隐无名”为要务,一是别人不知道内在核心是什么东西,二是没有明确无误地议论阐释。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看见周朝逐渐走向衰落,于是就离开了。老子经过边境检查站,遇到了“海关关长”尹喜,尹喜说:“您即将远行隐居了,希勉强给我写点什么东西留下来吧?”可能老子也担心被扣留,于是就写了上下两篇文章,论述了“道”与“德”的主要含义,总共五千多字,然后就走了,也不知道老子最后结局如何。
还有人说老子大概活了160多岁或者200多岁,因为他修道而得以延年益寿。在孔子死后129年,周太史“儋”这个人去见秦献公时预言:“在先前的时候秦国与周朝会相互联合,联合500年以后会分裂,分裂70年就会有称霸的王者出现。”或许这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或许不是,反正没有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子《道德经》思想简介
1.《老子》是什么书?
《道德经》简称《老子》,据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东周时期执掌皇室图书馆的人传授下来的,那时候皇室图书馆要收藏很多关于天文地理、国政大事、民生风俗、农时气候以及讨伐争战等等方面的资料。《老子》这本书就主要是关于古代国政大事讨论研究的古籍资料,但是现在的人们,早就不知道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了。
有人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为什么是“仙书”呢?因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以《老子》一书作为根本的宗教经典,也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其更被尊奉为道教的教主,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也有其道理。道教产生在东汉末年之后,把《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推演变化,形成了宗教哲学理论依据,对推广《老子》思想有很大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有人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因为该书对战争与用兵等都有不少描述,比如:“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如此等等,说它是兵书,也有一定道理。
有人说《老子》是一部国家政治哲学,因为它论述了许多为政之道,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运用有不少见解,比如它说:“道恒无为也,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计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栝。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如此等等。
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修身养性、讲究养生之道的书,因为《老子》论述了人生修养,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如此等等,对人生处世有很大指导意义。
有人认为《老子》是一本武学指导之书,对古代气功、武术等有精辟论述,比如“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如此等等,所以也被奉为武林奇书。
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书,论述了哲学本体论和哲学辩证法,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囷而为一。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如此等等。《老子》确立了古代哲学本体论概念和规律论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有巨大贡献,说它是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的书,也很有道理。
还有心怀鬼胎的人说《老子》是搞阴谋诡计的“厚黑学”;是古代帝王的“君人南面术”;是中国古代先贤圣人之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被称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是开普勒的老师。第谷一生以肉眼观察天象,在天文史上以观测精密而出名,非常勤奋、辛苦,却没有大的建树,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怀揣着“地球中心说”。他的弟子开普勒怀揣着“日心说”,以第谷观察天像的资料,发现了行星的三大运动定律,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成就了他自己——约翰尼斯·开普勒。《老子》就像浩瀚的宇宙,也像一面照妖镜!怀揣着邪恶的人,读出来的就是邪恶;怀揣着善良的人,读出来的就是善良;怀揣着欺骗的人,读出来的就是欺骗;怀揣着诚信的人,读出来的就是诚信;怀揣着私欲、权力、名利的人,读出来的就是玩弄权术、阴谋诡计;牵挂着天下百姓的疾苦、关注着万物生存繁衍的人,才能真正读懂老子。因为老子就是心系天下,真正关爱万物的人。
综上所述,可以把《老子》看作是经天纬地的“经世致用”之学,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胞、原子、粒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规律、思想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军事,也涉及哲学的宇宙观、人生价值观,还涉及人生修养等等。老子要人们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忠守正确的思想、信仰,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要人们节俭地去生活,不破坏地球万物生存的环境,从而维持天地万物的平衡。
像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科学家,他们其实都是在讲“道”。他们的理论也只能“正确”一段时间,也就几百年。他们能够做到永远正确吗?都没有做到!所以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诉我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讲道,就看你所讲的“道”能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是否接近于天道、接近于自然之道。在所有的这些思想家、哲学家之中,只有老子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文字、固化思维。天地时刻在动,不敢停止,也不能停止,所以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但是人的语言和文字一旦说出来、写下来就固化成“僵死”的状态。我们要通过学习这些固化、僵死的语言、文字,让它们到了我们的心里面再活起来。这才是学习老祖宗智慧的真正目的。
中华民族从黄帝、炎帝、尧、舜、禹,到老子为我们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在汉朝被称为黄老学说。这种思想在老子以前没有具体的名称,所以老子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为什么要留下五千言让后人去了解“道”呢?因为有些人越来越堕落、残暴、贪得无厌。从道德、仁义、礼法一路沦落下来,离正道越来越远,背道而驰、逆天而行。表现和结果是:全球变暖、雾霾、环境破坏、物种灭绝。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资源相互欺骗、尔虞我诈、相互伤害,国与国之间不停战争。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不得而知。冷兵器时代战争过后用不了几年人们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因为那时地球环境这个根基没有被破坏。但是看看现在的人类所处的地球环境,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一些贪得无厌的人为了获取最大的私利,通过广告鼓励、诱惑老百姓纵欲、多消费,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多排放二氧化碳,多破坏环境。一手举起纵欲、鼓励消费的大旗,一手举起保护环境、青山绿水的大旗。也许现代人太厉害了,科学技术太强大了,真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两全其美的美梦。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过节俭的生活来保护环境,维护万物的生存繁衍,让人类和其他物种都能实现长生久视。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过时了,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说”,指导欧洲农业文明1400年,也正确了1400年左右。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正确了400年左右。牛顿的“万有引力”思想学说,正确了不到200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了不到100年。爱因斯坦在活着时就说:“我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他的证伪主义里是这样定义科学的,他说:“凡是能够证明是错误的学问就叫科学。”300多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感觉是:有些科学技术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环境。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造出了飞机、汽车、手机等等有形体的器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一个人由于疾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时候,汽车、手机、金银珠宝这些东西还对这个病人有多大意义?老子说:“得与亡孰病。”老子的思想就是保护环境,让人类和其他物种都能够实现长生久视。不知谁能从内心完全否定老子的思想?当然人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强词夺理,谁拿他也没办法。人类为了一时的便利,却对环境造成长久的破坏,比如:大街上、市场上到处都是塑料袋,人们用着很方便,但用一次就扔了,大自然无法腐化它。还有很多广告纸,人们看都不看就扔了。塑料垃圾、电子垃圾、建筑垃圾等等也数不胜数。制造它们要消耗多少土壤资源、水和氧气?用过以后变成垃圾又要消耗多少能源来处理它们呢?
保护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刻不容缓。所以说,老子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当今世界,以后也会伴随万物长生久视!
“道德经”常用字解释
正:何为正?就是规规矩矩生活在天地之间,不去破坏地球环境。看“正”这个字,几千年了都这样写: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是“步”的上半部分,代表人生活、行走在天地之间。《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重点在“游行于天地之间”。
道:何为道?看老子怎么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道沨呵,其可左右也”“道:恒、无、名、楃、唯、小”“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道者,万物之注也”。道生了一切万物,有形体的万物和万物遵循的规律都属于道。有形万物玄妙的背后,无形的规律在引导它。道者,万物进住的地方。道“蓄势待发”因而万物用的时候才会有,去伪存真地去满足万物。“道”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
德:古体字(参见帛书、楚简《老子》图版)中,并没有一横。也就是说古“德”字,并不是从彳、从直、从心,而是从彳、从十、从目、从心。直,正见、直视。目,是指观察,观察却不一定是直视。所以“德”字,可以理解为“直视前方之道路,顺道而行”。更细致的解释是:正视前方的道路,经过你的内心思考、判断它的正确性以后,顺天道而行。知北游先生认为,“惪”字中的“直”,甲骨文就是从“丨”、从“目”,“丨”后来在中间加点或横笔为饰笔,后来隶定为“十”,甲骨文数字“十”都是这么个写法。多一横与少一横(指心之上),只不过是隶定的不同而已。综合以上,依天道而行就叫德,顺着自然之道去生活,不破坏环境,不缺德冒烟就叫德。
仁:分“大仁大爱”和“偏爱”两种意思。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一视同仁。
恒:恒久、长久、一直、永远。
极:极限、顶点、最高、最远、最久。
无:无形的存在。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波、光波、能量,还有思想、规律、人类的行为规范都属于“无”,另一个意思是没有。
有:存在,看得见的万物,有形体的存在。
玄:玄妙、玄机,“有之玄”有形万物的玄眇,“无之玄”无形规律、思想等等的玄眇。
玄德:有形万物非常玄眇,有形万物依天道生存、生活就叫“玄德”。
无为:忠守正确的信仰、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对正确思想、信仰的作为,不以一己私心胡作非为、顺自然而为。
无事:顺应自然之道生活,而不以一己之心生出种种事端去迷惑人,不引诱人去纵欲、不去破坏环境,做传播正确思想、正确信仰的事。
圣人:原文中有两种,声人和圣人。声人:指发布命令、教化别人的人。圣人就是圣人,遵循自然之道,保护环境之人。
善:1.善良;2.善于;3.好像;4.适合、适于。
殆:古通怠,倦怠。人在疲倦时遇到危险无力躲避,所以很危险,容易受到伤害。
楃(wū):本意是木头建的房屋。五千言中主要指心灵之屋和信仰的意思,还有外在财富的意思。
夫:原意指男人,这里指没有得道的男人。包括无道的昏君、无道的王侯将相、无道的莽夫、世俗男人。
毋:不、不要。和“不”的区别是:事物、物体本身没有坏,但是不要用它,使用“毋”字。“不”字除了‘不用’的意思外,还有事物、物体本身已经坏了所以不能用。用“毋”字是理性思维。
莫:读(mò)时,是不、不要、没有的意思。读(mù)时,古同“暮”,太阳落山后叫“暮”。古时没有电灯,太阳一落山人们活动就少了,准备休息。意指人“入静”后认真思索、感悟。
弗:看字形,一撇代表一个人,一竖代表一根柱子,人被绑在柱子上,为什么被绑?犯了错误或者被冤枉。犯了错误就要改正错误、矫枉过正,也就是去伪存真。没犯错误就是无缘无故被绑。所以弗字有以下几个意思:1.不;2.不一定;3.无缘无故、莫须有、不必要;4.去伪存真;5.正确。
孤、寡、不榖:孤单、寡欲、不积蓄财富。榖,同谷。过去粮食代表财富。更深刻的含义是孤单、寡欲、不食人间烟火。
成功遂事:功,是功夫、辛劳的意思,遂,是称心、如意、成就某事的意思。是“道”在成就民众的辛劳,完成延续民众期望之事。
学说:把自己的思想、心中所想说出来后,有人认同,愿意学习这种思想,就叫学说。
薛挺,男,39 岁,1978 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北徐屯乡柳家泉村。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偶然接触到老子的思想,便无法割舍,自学研究老子的思想十多年。
老子《道德经》思想简介
1.《老子》是什么书?
《道德经》简称《老子》,据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东周时期执掌皇室图书馆的人传授下来的,那时候皇室图书馆要收藏很多关于天文地理、国政大事、民生风俗、农时气候以及讨伐争战等等方面的资料。《老子》这本书就主要是关于古代国政大事讨论研究的古籍资料,但是现在的人们,早就不知道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了。
有人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为什么是“仙书”呢?因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以《老子》一书作为根本的宗教经典,也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其更被尊奉为道教的教主,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也有其道理。道教产生在东汉末年之后,把《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推演变化,形成了宗教哲学理论依据,对推广《老子》思想有很大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有人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因为该书对战争与用兵等都有不少描述,比如:“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如此等等,说它是兵书,也有一定道理。
有人说《老子》是一部国家政治哲学,因为它论述了许多为政之道,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运用有不少见解,比如它说:“道恒无为也,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计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栝。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如此等等。
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修身养性、讲究养生之道的书,因为《老子》论述了人生修养,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如此等等,对人生处世有很大指导意义。
有人认为《老子》是一本武学指导之书,对古代气功、武术等有精辟论述,比如“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如此等等,所以也被奉为武林奇书。
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书,论述了哲学本体论和哲学辩证法,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囷而为一。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如此等等。《老子》确立了古代哲学本体论概念和规律论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有巨大贡献,说它是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的书,也很有道理。
还有心怀鬼胎的人说《老子》是搞阴谋诡计的“厚黑学”;是古代帝王的“君人南面术”;是中国古代先贤圣人之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被称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是开普勒的老师。第谷一生以肉眼观察天象,在天文史上以观测精密而出名,非常勤奋、辛苦,却没有大的建树,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怀揣着“地球中心说”。他的弟子开普勒怀揣着“日心说”,以第谷观察天像的资料,发现了行星的三大运动定律,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成就了他自己——约翰尼斯·开普勒。《老子》就像浩瀚的宇宙,也像一面照妖镜!怀揣着邪恶的人,读出来的就是邪恶;怀揣着善良的人,读出来的就是善良;怀揣着欺骗的人,读出来的就是欺骗;怀揣着诚信的人,读出来的就是诚信;怀揣着私欲、权力、名利的人,读出来的就是玩弄权术、阴谋诡计;牵挂着天下百姓的疾苦、关注着万物生存繁衍的人,才能真正读懂老子。因为老子就是心系天下,真正关爱万物的人。
综上所述,可以把《老子》看作是经天纬地的“经世致用”之学,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胞、原子、粒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规律、思想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军事,也涉及哲学的宇宙观、人生价值观,还涉及人生修养等等。老子要人们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忠守正确的思想、信仰,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要人们节俭地去生活,不破坏地球万物生存的环境,从而维持天地万物的平衡。
像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科学家,他们其实都是在讲“道”。他们的理论也只能“正确”一段时间,也就几百年。他们能够做到永远正确吗?都没有做到!所以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诉我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讲道,就看你所讲的“道”能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是否接近于天道、接近于自然之道。在所有的这些思想家、哲学家之中,只有老子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文字、固化思维。天地时刻在动,不敢停止,也不能停止,所以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但是人的语言和文字一旦说出来、写下来就固化成“僵死”的状态。我们要通过学习这些固化、僵死的语言、文字,让它们到了我们的心里面再活起来。这才是学习老祖宗智慧的真正目的。
中华民族从黄帝、炎帝、尧、舜、禹,到老子为我们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在汉朝被称为黄老学说。这种思想在老子以前没有具体的名称,所以老子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为什么要留下五千言让后人去了解“道”呢?因为有些人越来越堕落、残暴、贪得无厌。从道德、仁义、礼法一路沦落下来,离正道越来越远,背道而驰、逆天而行。表现和结果是:全球变暖、雾霾、环境破坏、物种灭绝。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资源相互欺骗、尔虞我诈、相互伤害,国与国之间不停战争。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不得而知。冷兵器时代战争过后用不了几年人们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因为那时地球环境这个根基没有被破坏。但是看看现在的人类所处的地球环境,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一些贪得无厌的人为了获取最大的私利,通过广告鼓励、诱惑老百姓纵欲、多消费,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多排放二氧化碳,多破坏环境。一手举起纵欲、鼓励消费的大旗,一手举起保护环境、青山绿水的大旗。也许现代人太厉害了,科学技术太强大了,真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两全其美的美梦。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过节俭的生活来保护环境,维护万物的生存繁衍,让人类和其他物种都能实现长生久视。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过时了,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说”,指导欧洲农业文明1400年,也正确了1400年左右。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正确了400年左右。牛顿的“万有引力”思想学说,正确了不到200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了不到100年。爱因斯坦在活着时就说:“我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他的证伪主义里是这样定义科学的,他说:“凡是能够证明是错误的学问就叫科学。”300多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感觉是:有些科学技术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环境。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造出了飞机、汽车、手机等等有形体的器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一个人由于疾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时候,汽车、手机、金银珠宝这些东西还对这个病人有多大意义?老子说:“得与亡孰病。”老子的思想就是保护环境,让人类和其他物种都能够实现长生久视。不知谁能从内心完全否定老子的思想?当然人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强词夺理,谁拿他也没办法。人类为了一时的便利,却对环境造成长久的破坏,比如:大街上、市场上到处都是塑料袋,人们用着很方便,但用一次就扔了,大自然无法腐化它。还有很多广告纸,人们看都不看就扔了。塑料垃圾、电子垃圾、建筑垃圾等等也数不胜数。制造它们要消耗多少土壤资源、水和氧气?用过以后变成垃圾又要消耗多少能源来处理它们呢?
保护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刻不容缓。所以说,老子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当今世界,以后也会伴随万物长生久视!
“道德经”常用字解释
正:何为正?就是规规矩矩生活在天地之间,不去破坏地球环境。看“正”这个字,几千年了都这样写: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是“步”的上半部分,代表人生活、行走在天地之间。《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重点在“游行于天地之间”。
道:何为道?看老子怎么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道沨呵,其可左右也”“道:恒、无、名、楃、唯、小”“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道者,万物之注也”。道生了一切万物,有形体的万物和万物遵循的规律都属于道。有形万物玄妙的背后,无形的规律在引导它。道者,万物进住的地方。道“蓄势待发”因而万物用的时候才会有,去伪存真地去满足万物。“道”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
德:古体字(参见帛书、楚简《老子》图版)中,并没有一横。也就是说古“德”字,并不是从彳、从直、从心,而是从彳、从十、从目、从心。直,正见、直视。目,是指观察,观察却不一定是直视。所以“德”字,可以理解为“直视前方之道路,顺道而行”。更细致的解释是:正视前方的道路,经过你的内心思考、判断它的正确性以后,顺天道而行。知北游先生认为,“惪”字中的“直”,甲骨文就是从“丨”、从“目”,“丨”后来在中间加点或横笔为饰笔,后来隶定为“十”,甲骨文数字“十”都是这么个写法。多一横与少一横(指心之上),只不过是隶定的不同而已。综合以上,依天道而行就叫德,顺着自然之道去生活,不破坏环境,不缺德冒烟就叫德。
仁:分“大仁大爱”和“偏爱”两种意思。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一视同仁。
恒:恒久、长久、一直、永远。
极:极限、顶点、最高、最远、最久。
无:无形的存在。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波、光波、能量,还有思想、规律、人类的行为规范都属于“无”,另一个意思是没有。
有:存在,看得见的万物,有形体的存在。
玄:玄妙、玄机,“有之玄”有形万物的玄眇,“无之玄”无形规律、思想等等的玄眇。
玄德:有形万物非常玄眇,有形万物依天道生存、生活就叫“玄德”。
无为:忠守正确的信仰、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对正确思想、信仰的作为,不以一己私心胡作非为、顺自然而为。
无事:顺应自然之道生活,而不以一己之心生出种种事端去迷惑人,不引诱人去纵欲、不去破坏环境,做传播正确思想、正确信仰的事。
圣人:原文中有两种,声人和圣人。声人:指发布命令、教化别人的人。圣人就是圣人,遵循自然之道,保护环境之人。
善:1.善良;2.善于;3.好像;4.适合、适于。
殆:古通怠,倦怠。人在疲倦时遇到危险无力躲避,所以很危险,容易受到伤害。
楃(wū):本意是木头建的房屋。五千言中主要指心灵之屋和信仰的意思,还有外在财富的意思。
夫:原意指男人,这里指没有得道的男人。包括无道的昏君、无道的王侯将相、无道的莽夫、世俗男人。
毋:不、不要。和“不”的区别是:事物、物体本身没有坏,但是不要用它,使用“毋”字。“不”字除了‘不用’的意思外,还有事物、物体本身已经坏了所以不能用。用“毋”字是理性思维。
莫:读(mò)时,是不、不要、没有的意思。读(mù)时,古同“暮”,太阳落山后叫“暮”。古时没有电灯,太阳一落山人们活动就少了,准备休息。意指人“入静”后认真思索、感悟。
弗:看字形,一撇代表一个人,一竖代表一根柱子,人被绑在柱子上,为什么被绑?犯了错误或者被冤枉。犯了错误就要改正错误、矫枉过正,也就是去伪存真。没犯错误就是无缘无故被绑。所以弗字有以下几个意思:1.不;2.不一定;3.无缘无故、莫须有、不必要;4.去伪存真;5.正确。
孤、寡、不榖:孤单、寡欲、不积蓄财富。榖,同谷。过去粮食代表财富。更深刻的含义是孤单、寡欲、不食人间烟火。
成功遂事:功,是功夫、辛劳的意思,遂,是称心、如意、成就某事的意思。是“道”在成就民众的辛劳,完成延续民众期望之事。
学说:把自己的思想、心中所想说出来后,有人认同,愿意学习这种思想,就叫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