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应用翻译学与跨文化交际学为切入点,在外宣翻译理论分析、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问题认识以及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外宣翻译概论;外宣翻译理论溯源;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阐释;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外宣翻译的误译现象透析、外宣翻泽的策略、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与读者、外宣翻译实践等。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针对性强,结构安排合理,论述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期梳理出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寅翻译的特点与规律性知识,促进我国外宣翻译能力的提高,推动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他国了解本国窗口的对外宣传工作开始受到了全球各国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树立国际形象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跨文化沟通与互相理解的桥梁和对外宣传的必由之路,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外宣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直接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因此,研究外宣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学专业大多开设的是文学类翻译课程,包括外宣翻译在内的非文学类翻译课程的开设并不多见,学生接触的非文学翻译类文本自然比较少,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对精通某些专业又擅长翻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作者精心策划并撰写了《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一书,以期对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贡献一分绵薄之力。
本书共有八章内容。第一章作为开篇,对外宣翻译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内容涉及外宣翻译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外宣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的差异以及外宣翻译的本质特点。第二章分别从中国国学视域与西方语言学视域出发对外宣翻译理论进行溯源和整合。由于文化是影响外宣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章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进行了阐释,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界定、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翻译的文化性透析以及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析。外宣翻译应依据一定的原则而展开,鉴于此,第四章重点探讨了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包括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原则;凸显核心、译有所为原则;经济达意、形神兼备原则;含而不露、把握政治原则。第五章对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误译现象进行透析,先介绍了误译类型,然后对误译成因进行了解析。第六章主要研究了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策略,具体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译者与读者是外宣翻译中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第七章重点谈论了这两个要素,具体包括跨文化视域中外宣译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读者的心理探究两方面内容。第八章为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实践,主要对旅游外宣翻译、典籍外宣翻译以及特色饮食外宣翻译加以阐释和说明。
总之,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有相关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分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经典外宣译例,便于读者的学习与掌握。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对外宣翻译形成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提高外宣翻译能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夯实书稿内容,参阅了大量与外宣翻译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同时引用了很多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在此,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在书的最后附以相关参考文献,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误,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前言
第一章 外宣翻译概论
第一节 外宣翻译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第二节 外宣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的差异
第三节 外宣翻译的本质特点
第二章 外宣翻译理论溯源
第一节 中国国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理论
第二节 西方语言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理论溯源
第三章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翻译的文化性透析
第三节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析
第四章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原则
第二节 凸显核心、译有所为原则
第三节 经济达意、形神兼备原则
第四节 含而不露、把握政治原则
第五章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误译现象透析
第一节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中的误译类型
第二节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误译成因解析
第六章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策略
第一节 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
第二节 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
第七章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与读者
第一节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节 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读者的心理探究
第八章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实践
第一节 跨文化视域中的旅游外宣翻译
第二节 跨文化视域中的典籍外宣翻译
第三节 跨文化视域中的特色饮食外宣翻译
参考文献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
(一)政治思维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是尚一趋同的,西方的政治思维是多元发散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奠基的时期,也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思想主要内容是“德治主义”,即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德治和仁政。他们认为,政治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完全是依靠人格和道德的力量,从而实现内圣和外王的统一、政治和伦理的统一、政权与教化的统一。如果要想实现好的政治,就必须处理好人伦关系,如果君臣、父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事,那么清明的时代也就不远了。墨家的思想主要内容是尚贤与尚同。他们以小生产者的利益为重,反对世袭制度,主张人人平等。只要人有才能,那么就可以任职。道家的思想主要内容是无政府主义,他们彻底否定了当时的礼义道德与社会现实。他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相反,认为圣人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病态,只有打倒圣人,才能使大乱变成至治。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是从“分”开始的,然而各家都并没有体现出思维宽容的意识,他们都相信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想用自己的思想来达到对天下的统治。但是,他们追求思想统一,这也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在各家看来,百家争鸣的现象是不正常的,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来将其他的思想吃掉。因此,“禁心”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在百家争鸣的底层,也孕育着一种综合的力量,最终催生了统一的局面。
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相比,西方的政治思维是发散多元的。这呈现了四种景观,这四种景观与人现实政治融合在一起,对人们的政治思维产生了影响。第一,伦理学景观。这对古典古代有着主导的作用,伦理学的原则和目标主要是对政治的参透,各种组织、体制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第二,神学景观。这一景观在中世纪比较流行。其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前提,始终坚守上帝创造世界、上帝安排世间秩序这样的信条。而这些对于政治思维来讲,成了各个思想家各抒己见的主观性的前提。第三,法学景观。这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到今天都非常的流行。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的力量,政治思维也从重神转移到重人,注重人性的自由、人的权利。不论其理论形态是如何的,各个思想家都表现出统一的倾向。第四,社会学景观。这在19世纪上半期到今天都存在的,其与上面的法学景观对现代的政治思维有重要的主导作用。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革命的猛烈冲击,西方社会守旧思想与变革思想的交战,社会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因此,一些人开始怀疑法学景观的效力,形成了实证性与批判性两大派,而后者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该学说认为超越把政治思想限于形式政治的理念,以对形成这种观念的社会进行超越,从而获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