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极其活跃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创造过许多奇迹,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慈善等众多领域都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多有作为。其日记原件现存共有二十八册,起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四日,止于民国十五年,此次重新整理,原有的文字都得以保留,尽大可能地反映了日记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张謇生平和思想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手资料,有助于张謇生平和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张謇日记原件现存共有二十八册,起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四日,止于民国十五年,此次得到重新整理,尽大可能地反映日记的本来面貌。为张謇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原始资料,并推动张謇研究的学术工作的深入开展。
出版说明
张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字季直,号啬庵,本籍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1853年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侨寓。少时为博功名苦读,颇受学籍之累。后游于淮军吴长庆等人的幕府,也曾掌教于几个书院。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由此步入仕途。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目睹北洋海军的覆没及次年《马关条约》带来的丧权辱国,深感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只有通过士大夫的躬行实践才能来挽救,于是毅然辞官在家乡兴办大生纱厂,开始其救亡道路的探索。他希望由此为起点,把家乡南通营建成一个新世界雏形,进而示范国人。
尽管张謇的事业基地在南通,但他的心则始终与国家命运相维系。清朝末年,他曾积极地参与和领导了立宪运动,希望以此来变更国家的政体。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他在政治上转向共和,并被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本希望为发展民族工商业有所作为,后因不满袁世凯的妄图称帝而愤然辞职,返回故里,以全力推行他所谓的村落主义。
在前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张謇经营下的南通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那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小城镇,一跃而成为国内灼人眼目的近代化模范城市。
在这里,有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有多形式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事业,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规划精细、配置完备的城建设施……南通几近神奇的崛起,赢得中外人士的赞叹,当年梁启超就曾讲过: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南通教育会和各团体是我国教育界中之先进者,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所谓价值之高,应是指南通的近代社会,是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完全凭仗着中国人自己的双手缔造的,而这又正是张謇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志向的最佳体现。
张謇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这也包括几乎贯穿他一生的日记。他的著述在世时零散地发表过,去世后曾按内容编印成《张季子九录》,但日记却长期不为外人所知、所见。
1926年张謇去世,蔡元培在挽联中有云: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这是看到张謇一生阅历要比翁同龢丰富得多,认为倘若以日记来征文考献,其价值会更高。其时翁氏的《翁文恭日记》业已影印出版,而张謇是否有日记存在,蔡元培并不能知,故不加肯定地说日记若在。到了1930年,张謇之子张孝若写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出版,因为其中多处援引张謇日记,人们才知道确有张謇日记的存在,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无缘接触到这部日记。这个状况到了196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张謇日记》后才得到改变,尽管影印的还只是一部分。
据我们现知,张謇日记的原件现存共有二十八册,每册大小及用纸并不统一。各册封面右上角有毛笔编的序号,但观笔迹并非出自张謇之手,当系后人所为。各册日记的起讫时间如下:
第一册:同治十二年癸酉九月四日至同治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九日;
第二册:同治十三年甲戌七月一日至光绪元年乙亥七月三十日;
第三册:光绪元年乙亥八月一日至光绪二年丙子闰五月二十九;
第四册:光绪二年丙子六月一日至光绪三年丁丑二月三十日;
第五册:光绪三年丁丑三月一日至光绪四年戊寅四月三十日;
第六册:光绪四年戊寅五月一日至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七日;
第七册: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至同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八册:光绪五年己卯十一月十八日至光绪六年庚辰五月二十九日;
第九册:光绪八年壬午六月一日至同年九月二日;
第十册:光绪九年癸未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十一册:光绪十一年乙酉正月一日至光绪十二年丙戌九月二十九日;
第十二册:光绪十二年丙戌十月一日至光绪十四年戊子五月二十九日;
第十三册: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一日至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三十日;
第十四册:光绪十六年庚寅六月一日至光绪十八年壬辰五月二十九日;
第十五册:光绪十八年壬辰六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月三十日;
第十六册: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闰五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十七册: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月一日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三月三十日;
第十八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闰三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八月十三日;
第十九册: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八月十四日至光绪二十八壬寅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十册: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七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四日;
第二十一册: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六日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二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一日至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三册:宣统元年己酉正月一日至宣统三年辛亥九月三十日;
第二十四册:宣统三年辛亥十月一日至民国二年癸丑五月二十九日;
第二十五册:民国二年癸丑六月一日至民国五年丙辰九月三十日;
第二十六册:民国五年丙辰十月一日至民国九年庚申正月一日;
第二十七册:民国九年庚申正月一日至民国十二年癸亥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八册:民国十三年甲子正月一日至民国十五年丙寅六月二十四日。
从日记的连贯性看,第八册与第九册之间尚有光绪六年六月至八年五月整两年的空缺,第九册至第十册之间也有光绪八年九月至九年十一月一年多的空缺,以张謇记日记通常习惯,这两段时间内不会不记,推想是早已遗失,以致编序号时未能计入。至于第十五册中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八日至年终的空缺,则是因为料理父丧而未记的缘故,这在张謇次年元日的日记里有所说明。
据张謇自订年谱称,他于同治十三年二十三岁时始有日记,而现见日记实始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四日,可见张謇只是举其成数,略去了零头。然而有迹象表明,张謇始有日记的时间还要早于此,譬如张謇追述自己同治六年至十二年间所遭学籍风波的《归籍记》,其涉日期内容都很具体,应是参照了当时日记才写成的。另外,20世纪60年代张謇的侄孙张缵武也有回忆,说自己幼年在常乐家塾读书,张謇回里度岁,曾对塾师讲自己十几岁时去西亭宋先生家读书后,就受命每日作日记,笔墨始有进步云云。这些似乎都可以证明张謇在同治十二年以前就开始记日记,只不过早已佚失而已。
张謇为自己日记取的名字,早时为《柳西草堂日记》,这于最初几册日记自己的题签可知。柳西草堂是他海门侨所的雅称,他的父亲也曾以柳西老人为自号。直到晚年,张謇才在自己的日记上自署《啬庵日记》或《啬翁日记》,而中间并未改用过其他名称。由于历史的原由,他这二十八册日记原件被分置两处。196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为后半部分,即第十册和第十五至第二十八册,仍按原册装订成十五册,但书的尺寸作了统一,所用名称则改为《张謇日记》。另一部分即第一册至第九册和第十一册至第十四册,则于1967年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原十三册改成四册装订,名称则沿用张謇所定的《柳西草堂日记》。两年后,文海出版社又翻印据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张謇日记》作为前印《柳西草堂日记》的续补。1986年,文海出版社又将两部分日记合并,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作为此编的第十九辑,而名称还保持原来所称的《柳西草堂日记》。至此,张謇日记可以通过此看到全貌。
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张謇全集》,始将张謇的日记作为一卷收入,这是张謇日记的第一个标点排印本。所收日记除影印的二十八册外,还增加了南通市图书馆于1963年据黄榘臣先生手抄本转抄的一个《张謇日记》(未刊本),其起讫时间为光绪八年壬午九月一日至光绪九年的癸未六月三十日,正好可补原第八册和第九册之间的部分空缺。由于受当时编辑思路的影响,日记的文字并未全数照录,有些眉注、页末杂记以及空白日期都被摒除,而日记收录的诗文也往往被抽出,移置于艺文卷内,在日记中失去痕迹。再加上原来的标点、校勘都比较粗疏,为读者带来不少遗憾。
20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新编《张謇全集》,张謇日记得到重新整理,张謇原有的文字都得以保留,尽可能地反映了日记的原来面貌。此次张謇研究中心与上海辞书出版社联手单独出版《张謇日记》,依据的就是新版《张謇全集》所整理的这个版本,仅对个别文字标点的错误作了改正。书名不依张謇原定《柳西草堂日记》,也是考虑到称《张謇日记》更为直接明确,对于读者检索书籍也是更为方便的。
张謇(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经营盐业,提倡盐务改革。又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1909年(宣统元年)被推为江苏諮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曾与章炳麟等组织统一党支持袁世凯,与国民党对抗。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在南通地区提倡以实业和教育为中心的地方自治,提倡尊孔读经。1925年大生纱厂因亏损严重被接管,次年病死。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等,今有《张謇全集》。
张謇日记
同治十二年(1873)3
同治十三年(1874)11
光绪元年(1875)40
光绪二年(1876)67
光绪三年(1877)100
光绪四年(1878)126
光绪五年(1879)145
光绪六年(1880)164
光绪八年(1882)174
光绪九年(1883)188
光绪十年(1884)194
光绪十一年(1885)218
光绪十二年(1886)235
光绪十三年(1887)249
光绪十四年(1888)268
光绪十五年(1889)286
光绪十六年(1890)302
光绪十七年(1891)321
光绪十八年(1892)337
光绪十九年(1893)360
光绪二十年(1894)374
光绪二十一年(1895)385
光绪二十二年(1896)399
光绪二十三年(1897)417
光绪二十四年(1898)440
光绪二十五年(1899)458
光绪二十六年(1900)475
光绪二十七年(1901)496
光绪二十八年(1902)513
光绪二十九年(1903)531
光绪三十年(1904)577
光绪三十一年(1905)601
光绪三十二年(1906)622
光绪三十三年(1907)641
光绪三十四年(1908)654
宣统元年(1909)674
宣统二年(1910)696
宣统三年(1911)713
民国元年(1912)734
民国二年(1913)749
民国三年(1914)765
民国四年(1915)783
民国五年(1916)802
民国六年(1917)821
民国七年(1918)840
民国八年(1919)857
民国九年(1920)875
民国十年(1921)894
民国十一年(1922)914
民国十二年(1923)931
民国十三年(1924)948
民国十四年(1925)962
民国十五年(1926)977
啬翁自订年谱
啬翁自订年谱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