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然而,超前的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深深思考。本著作以服务外包理论为视角,以体育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为依据,着重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目标、供给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管理过程和供给保障五个方面探讨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推动了体育消费结构将由单一化逐渐转向多元化、多层次化、生活化发展。然而,超前的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模式,有助于突破当前我国体育公共产品发展与改革的思维瓶颈,带来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运营管理新思维,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方向,对我国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产生系统、持久、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数量和质量。本著作以服务外包理论为视角,以体育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为依据,着重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目标、供给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管理过程和供给保障五个方面探讨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问题。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要求我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新需求,同时,46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必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推进而快速增长。面对职能转变与增加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服务外包再次成为政府、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热点。
本研究以服务外包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目标、供给主体、产品、管理过程、保障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以期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进而为提高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做出积极努力。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与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从政府失灵角度来看。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信息产品、体质测试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供给与社会公众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第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供给方面。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供给数量与需求之间有差距,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供给方针与需求之间不对称,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供给布局与需求之间“相对拥挤”;第二,社会体育指导员供给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不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不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地区分布数量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不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数量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不平衡;第三,体育信息产品供给存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现象;第四,体质测试服务供给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不匹配;第五,体育活动服务供给与社会公众需求相互脱节,发展不均衡。
究其原因,第一,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公众作为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主体的地位缺失,社会公众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意识较为淡薄, 社会公众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渠道缺失,市场与社会第三部门供给主体缺失等。第二,内部原因,包括:体育行政部门自身行为偏好,政府体育机构运转无效率, 政府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政府决策监督困境等。
2、从政府职能转变视角看,虽然总体来说,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目标、供给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管理过程以及供给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不完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目标方面。重视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忽视群众体育、体育产业战略目标;侧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功利性”,忽略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公益性”。
(2)体育公共产品方面。第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方面。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建设力度虽大,但人均占有量低。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分布不合理、数量分布不均。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开放率较低。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类型划分清晰,但功能定位不明确;第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数量仍有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和培养结构有待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仍有待提高;第三,体质测试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体质测试服务的投入力度有限,体质测试服务宣传力度不够,体质测试服务资源闲置严重;第四,体育活动服务供给理念存在偏差,体育活动服务供给管理体制仍存在弊端,体育活动服务供给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3)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方面,体育行政部门错位、越位问题并存;市场与社会第三组织(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缺位问题严重。
(4)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管理过程方面。体育公共产品管理系统内部,计划、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体育行政部门对于其他供给主体的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
(5)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保障机制方面。第一,制度保障方面。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引导缺失,监督、评价体系制度缺失;第二,教育科研保障方面。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科研起步较晚、且数量不足、供给科研内容亟待深入挖掘 。整体体育人才培养的不完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专业人才不足;第三,资金保障方面。国家对体育公共事业财政投入不高,体育公共事业资金筹集渠道拓展力度不够;第四,社会组织保障方面。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自我意识较低,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组织多元化不足。
李荣日,男,1966年6月,吉林柳河人,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济、体育公共经济、体育管理。
杜梅,女,1978年6月,山东潍坊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济、体育公共经济、体育管理。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由较低层次逐渐向较高层次转化、排列的,具体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人们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相关研究显示,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性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这类消费可呈现出稳定的持续增长[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总额高达40.9万亿元,人均GDP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标准,具体为30567元。近几年我国人均GDP仍呈稳步增长趋势,到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万元。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人们的需求结构将逐渐发生变化,包括: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需求内容多元化发展,其中体育活动作为人们实现需求目标的重要途径,将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因此,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体育消费结构将由单一化逐渐转向多元化、生活化发展,而这必然要对体育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不良现象深深了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思考,一方面是,群众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则是,我国体育公共事业供给的严重不足。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3月印发了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体育公共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健身指导、活动开展、组织建设、科学评估等内容),保障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按照《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要多于12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多于1.5平方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制定与实施管理,建设方便人们日常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等。这充分说明了发展大众体育、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然而,我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市场经济发展及转轨、市场高度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局面日益突显,也不断引发着社会各界对体育公共事业发展以及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深深思考。正如罗旭所言,社会发展,健康理念发生深刻转变,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服务多样化需求与传统体育体制的矛盾已日益尖锐。这一矛盾也得到了相关学者:杨兆武,2007[7];尚海涛,2010[8];肖金柱,2010[9];邓春林,2010[10]等人的一致共识。他们认为,目前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管理、资金、成本、效率等方面,表现为,由于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而造成的供给主体过度单一、供应内容严重匮乏,从而使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体育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内容远不能满足现代公众的实际需求。可见,通过科学管理手段改善资源配置结构、协调各方面关系,不断设计新模式俨然成为我国体育公共产品发展的当务之需。因此在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下,导入市场运营机制,运用服务外包理论,进一步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且随着体育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全民健身战略发展层次的提升,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还将继续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整理服务外包理论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多数专家学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基本理论(概念内涵等)、供给发展现状、供给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如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分类与供给主体责任研究、哲学视角下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探讨、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在分析与对策研究等。而相对地从系统角度出发,从服务外包视角切入,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与理论构建的研究却较为匮乏。因此,面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良好外部机遇,如何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和普遍适用性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不断提高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产品需求,必将成为社会各界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