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商业书籍有两个通病。
第一,多数作者没有足够的从商经验,所以拿不出突破性的看法,因而他们的著作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结果就是我们在每家书店看到的,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书籍充斥坊间,重复着大同小异的内容,讲述着千篇一律的道理。
第二,多数作者无法近距离接触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不了解他们卓越的成绩。所以,他们对于这些成功者的心得,也就不得其门而入了。这类作者只是拾人牙慧,鹦鹉学舌。
这本书的读者是幸运的,您的作者不属于前面提到的“多数作者”。
奈杰尔从商30余年,深谙企业生存和兴盛之道,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渗透着他经过摸爬滚打、得来不易的智慧。
奈杰尔还采访过数量众多的商界明星,他的采访贴近而深入,比多数人更接近访谈对象。奈杰尔一共完成了80余次一对一访谈,和澳洲企业界的精英人士深度交流。这些访谈是史无前例的,奈杰尔接触到了澳大利亚最优秀的商业头脑,理解了赚钱的奥秘,创造了一套令人信服的、高度可操作的体系,给予每个人真正的机会,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按奈吉尔说的做吧,你的事业一定会得到提升。就这么简单。
按奈杰尔说的去做,您需要的不是纸和笔,而是完全开放的头脑。这是商业领域的一种稀缺资源。
为什么需要完全开放的头脑?因为这本书呈现的不是业绩提升的模板,而是一种通向成功的、反直觉的思路和做法。在奈吉尔眼里,更多不一定多,战略不一定要明确,多数人选择的道路不一定是明智的。
所有这一切,造就了这本生动的读物,书中的个别说法及其前瞻性甚至会让读者咋舌。无论读到哪个章节,都能发现作者细密的用心、用来支撑论断的研究工作,一切充满逻辑又清晰通透,只有不盲信报告、用心领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能为这本非凡的著作写序,是我莫大的荣幸。最后总结一句:这是一本出类拔萃的佳作。
西蒙?雷诺斯(SiimonReynolds)
畅销书《失败这回事》(WhyPeopleFail)的作者
前言
从这里出发
这是一种寸进游戏
过去的几年,我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从引人注目的创业家,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澳大利亚。也许平时你没有听说过他们,但他们成就的事业是出色的、值得记录的。
2013年四月的一个清晨,我跨上摩托车,从悉尼的家里出发,带着一部摄像机,单人独骑,开始了一段孤独的远征。我把它称为“机智澳洲”项目(IngeniousOzProject),目的很简单,我要发掘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0岁时,我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它为我打开了大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我创建了“荒唐娱乐”(AbsurdEntertainment),跻身澳洲最大的创意娱乐策划行列。这个经历给了我一个直接的感受: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创造性,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带来成功。我想证明,他们是错的。
我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向澳洲人民证明,我们的创造性、聪慧和能力远远超出自己认为的程度。我想让大家明白,创新者不是稀有动物,创新也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它属于普罗大众每个人,只要我们坚毅果敢、勤劳肯干,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想证明,走遍澳洲,随处都能找到聪慧的人民和成功的事业。所以我上路,开始那段漫长的征途。我要启发整个国家的思想。结果证明,我的收获超过了预期,我收获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教益。
2014年,“启动澳洲”(StartUpAustralia)项目邀请我担任项目大使,这是一个由创业家组成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帮助刚刚起步的年轻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包括很多得来不易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都是从实践中汲取的,是走过创业和经营之路的先行者的宝贵总结。我的工作是采访其中50位顶尖的创业家。当时我刚刚完成“机智澳洲”项目,在“机智澳洲”的过程中,以及之前几年的各类会见和会议中,我积累了大量类似的访谈经验,所以我当即接受了这个邀请。原因很简单,“启动澳洲”会给我一次难得的机会,和朝气蓬勃的创业家座交谈,探寻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关于创业和盈利的真知灼见。它的吸引力让我无法抗拒。
这两个项目带给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在澳大利亚遍布着那么多睿智的、成功的商界人士!感谢这两个项目带来的机缘,我接触了各行各业、背景各异的人们,他们足智多谋、充满创造力,呈现出一种整体智慧。他们心态开放,愿意分享成功的秘诀,分享他们赖以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看法。
企业家精神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在今天的世界,它成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运行方式、社会状况、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快速演进的技术为我们开启了无数扇崭新的大门,每扇门的背后都藏着通向成功的道路。
相信读者和我一样,都曾经倾听、围观或拜读过很多专家和大师的高论,并且试图复制他们创业和赚钱的故事。我得承认,他们中有些人的看法很有意思,值得一听。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的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想学习真正的经营之道,就要向做过经营的人学习,向过来人请教。
一以贯之
每次采访,总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从来没有过例外。如果说成功有什么秘诀,我想它就是最接近的答案了。
早在“机智澳洲”项目的旅程中,我就开始注意到它。那是个充满趣味的、慢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酵,它慢慢显现,展露出它的重要性。等到我开始“启动澳洲”的50次采访时,它再次跳出来,彻底显露出庐山真面目。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从30年前第一次创业起,我已经开始贯彻这件事了,只是当时没有察觉它的存在,更没注意到它的关键作用。我曾背离过自己的直觉,结果输得很惨,伤筋动骨。刚开始从事咨询行业时,我尝试过跃进式发展,跳过积累阶段,直接实现“暴发式成功”。当然,我又失败了。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忽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需要后撤一步。结果,转机来了,一切重回轨道。
说了这么多,这件事是什么?简言之:事业是一种寸进游戏(GameofInches)。
它不是惊天动地的颠覆性事件,也不是iPhone式的发明。它是坚持不懈地寻求提升之道,把每件事做得更好;它是一种信念,要毫不松懈地自我鞭策,把每件事做得比别人好一些;它是一种执念,不找到最优的方法不罢休,要逐步提高自己事业的每一部分,得寸进尺,水滴石穿。
它不止是一种执念,更是一种求索。在寸进游戏的国度里,活跃着众多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对事业持久的热情让我叹服。我问过约翰?麦格拉斯,在他创建麦格拉斯公司时,寸进游戏是否适用?他立即确认了这一点。
创业之初,约翰立下宏愿:要成为全球最好的地产公司。为了实现这个雄心壮志,他想方设法地把每件事做得更好,到现在依然如此。约翰说:“每天我都能感觉到点滴的提高。”所以,业绩的提升和盈利的增长,依靠的不是量子飞跃(quantumleaps)式的跃进,而是渐进式的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一寸一寸地前进。
乍看上去,似乎这个说法和志存高远是背道而驰的;乍听上去,好像寸进游戏意味着胸无大志、小打小闹。事实并非如此,西蒙?雷诺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营销公司,他曾经说过:“我们务必秉承持续改进的宗旨,把它和大志向、大目标结合起来。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成功,其余的事都是细节而已。”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在弗林德斯山脉的山麓间,有一家企业把寸进游戏做到了极致,它就是凯利工程(KellyEngineering)——一家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凯利的主要产品是菱形耙和棘刺链,用于围场、除草、耕田、土壤管理等用途。这家公司成立于40年前,创始人彼得?凯利是一位农夫,他对买来的农具很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制作。彼得想,不如多做几套,把它们卖给附近的乡邻,这样就可以抵销他的制作成本了。结果他的农具很受欢迎,很快消息就传开了。当他卖出30多套农具之后,彼得决定成立一家公司,进军农具市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凯利工程(KellyEngineering),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奈杰尔�6�1科林是一位创业家、演讲家、作者,还是"启动澳洲项目”(Start Up Australia)的大使。他建立了澳洲*早的娱乐策划企业:荒唐娱乐(Absurd Entertainment),并跻身*大的娱乐公司之列。奈杰尔是迪士尼学院(Disney Institute)的校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Herding Monkeys和Think 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