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6岁儿童的成长心理入手,采用了心理学上的众多的原理来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让年轻父母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从中迅速找到心理学的依据,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轻松有趣,帮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解释各种成长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通过具体案例告诉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建设和谐亲子关系。
可能无数的父母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自信、善于思考、有创造力、喜欢学习,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不迷恋游戏、玩具,不撒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骄傲。
可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所有父母都很在行,难免会把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换个方式让自己的孩子也品尝一下。
2014年8月20日,悟空来到这个世界,我战战兢兢的升级成妈妈。每次听到他哇哇大哭,我都倍感焦虑,总担心他是不是出毛病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从没有规律的睡眠、反复发作的乳腺炎,到如何给悟空哺乳、解决积食、生病发烧等一系列问题中,我和先生经历了无数次虐心崩溃的过程,妈妈的心是玻璃做的,妈妈的身体是铁打的。
自从当了妈妈,终于知道爱到失去自己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心情的起伏完全跟随着悟空的变化而来,其痴迷程度,不次于粉丝迷恋星星男一样忘乎所以。但是,那样的我,只是一个迷失女人身份的妈妈。
在悟空1岁前的每一天,都是我在他的身边度过的,他的到来,逐步引领着我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透过他,我终于有机会回头看看自己成长的历程;透过他,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多了一些;透过他,我看到发生在周围人和我身上的每一道轮回。我跟着他,又重新活了一次。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太用力的思考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而是放轻松的感受一下,如何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成为一个对自己情感负责的人;成为一个学会反思和自省的人。心智成熟的人,没有理由不是一个好妈妈、好爸爸。
以前总听别人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只是在告诉父母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但是,自从有了悟空,终于领教了。
自打生下悟空这个师傅,徒弟我是用心伺候,虚心请教。
师傅不会说话时,徒弟要积极响应为师的一举一动。
不懂,要多观摩揣测。不能动不动就给脸色。
师傅刚会走路、吃饭时,徒弟要在旁边认真观察为师的需求。
不懂,要多耐心领悟。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恶语伤人。
师傅开始满地打滚、哭喊叫嚷时,徒弟要仔细琢磨为师语言背后的含义。
不懂,要多虚心请教。不能动不动就棍棒伺候。
谁说,师傅不是在方方面面指点徒弟这些动作要领呢?
其实,师傅教的都是学生很早之前就会的东西,为师的只是帮助徒弟我打开尘封已久的心门。
是啊,谢谢我给自己生了个师傅。
瑞典诗人和作家爱伦?凯(Elleyn key)曾经说过:20 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在某种意义上,儿童就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他们,那些叫做父母的人,需要去真正的了解他们,但是,首先,你得活出你自己。
希望看到这本书的父母们,能够多一点了解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虽然这本书不是尽善尽美的,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即便不是最完美的,但我仍然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先生范玉鹏,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承担了照料孩子的工作。感谢我的妈妈和婆婆,帮助我找到了作为妈妈的身份。感谢我的孩子,是他对我的爱和信任,让我找到了写作的动力,谢谢他带着我走过他的世界。感谢大白医生合作伙伴、电子工业出版社、以及摄影团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