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组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及相关企业联合编写。本书是在《推动工业人文发展,提升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紧密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要“软硬并举”的基本理念,以“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差距为核心要素,提出培育和壮大我国工业软实力的思路建议。本书共分三篇,背景篇探讨和分析了提升工业软实力的必要性及国外典型工业强国的主要做法,并对我国工业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行动篇围绕“文化、创新、质量、品牌、治理、人才”等工业软实力的六大核心,提出我国培育和壮大工业软实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案例篇以企业的探索与实践为线索,总结我国优秀工业企业软实力培育的路径与方法,为工业软实力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工业、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也适合企业家、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及广大关心、关注中国工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对于推进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2015 年5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领域新动能不断凝聚,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历史表明,制造强国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支撑、良性互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已进入“以软促硬、软硬并举”,依靠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制造强国,不仅要以产业规模、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硬实力作为支撑,更要努力提高创新潜力、品牌影响力、标准、人才、制度、工业精神、规则话语权等软实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业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制造强国建设目标,推动工业硬实力和工业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强化自主领先的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质量标准,改善工业治理,加
强企业家队伍、高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等多层次人才支撑,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要涵养诚信守法的契约精神,打造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提升社会诚信和企业信用,提升品牌和服务意识,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开展重大软课题研究基础上,集合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智慧,出版《工业软实力》一书。该书设背景、行动、案例三个篇章,深入辨析了工业软实力的内涵,系统梳理了国际经验,总结提炼了我国优秀工业企业软实力培育的路径与方法,围绕工业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提出我国壮大工业软实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该书对于推进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期待《工业软实力》的出版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发展实体经济更多关切和更深入思考,进一步凝聚培育提升工业软实力的智慧与共识,共同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刘利华
工业软实力编写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牵头成立,成员包括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及相关企业的研究人员。
背 景 篇
第一章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硬实力 /002
第一节 新常态下的制造强国战略 /002
第二节 软硬并举,通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009
第三节 提升软实力,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016
第二章 全面理解和认识工业软实力 /024
第一节 工业软实力的内涵 /024
第二节 工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 /029
第三节 工业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032
第四节 工业软实力与工业硬实力 /036
第三章 工业软实力成就制造强国 /041
第一节 德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041
第二节 美国:卓越的创新引领能力 /048
第三节 日本: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060
第四节 英国:领先的工业设计和工业治理机制 /065
第五节 韩国:良好的文化与产业互促模式 /073
第四章 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任重道远 /079
第一节 新时期塑造工业软实力意义重大 /079
第二节 工业软实力已具备一定基础 /083
第三节 工业软实力需要着力补齐短板 /088
行 动 篇
第五章 培育工业精神,涵养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 /098
第一节 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 /098
第二节 传播优秀工业文化 /103
第三节 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110
第六章 完善创新环境,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116
第一节 培育创新文化 /116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20
第三节 强化创新激励制度环境 /124
第七章 提升工业品质,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129
第一节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 /129
第二节 提升产品质量 /134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138
第八章 塑造中国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美誉度 /142
第一节 提升品牌建设意识与能力 /142
第二节 加强多层次品牌建设 /146
第三节 稳步推进中国品牌“走出去” /149
第九章 加强多方协同,提升工业治理能力 /153
第一节 提高政府产业治理能力 /153
第二节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157
第三节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62
第十章 强化人才支撑,夯实工业 软实力建设根基 /167
第一节 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167
第二节 培育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171
第三节 建设适应工业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 /175
案 例 篇
创新驱动 人才为本
京东方:全力推进创新能力和人才体系建设 /183
贝达药业: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191
天津力神:构建软实力 加快转型升级 /201
烽火通信:创新改变世界 责任助推发展 /211
安徽合力:创新驱动世界五强之路 /221
新松:聚力创新 缔造世界一流企业 /231
实力担当 唱响全球
亨通集团: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发展“智高点” /241
中国建材集团:怀抱梦想 专注实业打造全球建材领军企业 /253
潍柴:打造软实力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265
海尔集团:创业创新 企业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魂 /275
三一:品质改变世界 服务造就价值 /283
好孩子:以创新为品牌内核 大步走向世界 /291
文化强企 铸就精品
中航科技:提升企业软实力 助推航天强国梦 /301
中航工业成飞:航空铸剑 砥砺前行 /315
中信重工:传承焦裕禄精神 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325
上汽集团:以创新文化助推“汽车强国梦” /335
陕鼓: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343
大生集团:传承百年传统 增强企业软实力 /351
参考文献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