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等单位于2017年6月89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了主题为用互联网 模式,讲博物馆故事的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本书整理和汇集了研讨会中的46篇论文,以研讨会的4个议题为基础:既有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中的应用,让博物馆馆藏活起来的鲜活案例,又有博物馆在数字创意设计、融合与发展方面的探索;既有网络与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传播,服务大众的应用实践,又有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讲好博物馆故事,挖掘博物馆价值的研究和成果。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以及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活起来,为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根据国家文化部等五部委关于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推动文物数字资源利用,推动博物馆(科技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文件要求,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等单位于2017年6月89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了主题为用互联网 模式,讲博物馆故事的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对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推动文物数字资源利用,推动博物馆(科技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行业赞誉与认可。
来自北京地区博物馆(科技馆)、高校博物馆、中科院博物馆(展馆)、科普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及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有关互联网、数字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彰显了首都文化中心的聚合力、影响力。研讨会秉承介绍发展前瞻,展示案例创新,推广应用接地气的宗旨,通过主旨(题)报告、专家论坛、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等单元活动,搭建专家学者广纳良言、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与会者就新技术应用助力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数字博物馆创意设计与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数字博物馆价值挖掘与应用等分议题进行了研讨。
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是在北京市科协、市文物局、市经信委指导下的数字博物馆方面的综合学术交流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出版了五本研讨会论文集。这次研讨会是主办单位成功举办的第七届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研讨会征集了近70篇大会发言稿和论文,经过专家评审,以研讨会的4个议题为基础,整理和汇集了其中46篇论文,出版这本论文集。本论文集既有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中的应用,让博物馆馆藏活起来的鲜活案例,又有博物馆在数字创意设计、融合与发展方面的探索;既有网络与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传播、服务大众的应用实践,又有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讲好博物馆故事、挖掘博物馆价值的研究和成果。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 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互联网手段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从文物科研到陈列展示,从参观浏览到互动体验,互联网 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已经成为提升博物馆功能、向公众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讲好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向公众进行博物馆知识和文物、历史、文化的教育,不但是党和国家对博物馆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博物馆抓住历史机遇、寻求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论文集是主办单位出版的北京数字博物馆发展的系列论文丛书的第6本,适合从事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行业人士、文化创意、展览展示、科普工作、研究开发人员、数字化工作者、科技传播者以及关注博物馆、科技馆发展的热心人士参考。欢迎读者通过电子邮箱(bjszkpxh@163.com)与我们联系,交流经验,畅谈体会,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对本论文集汇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协会有关工作人员作了大量的文稿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委会
2017年9月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是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北大等大学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北四环校区。占地约900余亩,校舍面积约40万平米,图书馆藏书近235万册。学校现拥有考古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门史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校有专任教师近1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近6000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1] 。
一、让博物馆馆藏活起来新技术应用助力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
浅析知识图谱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前景万 静 严欢春 邢立栋(2)
浅谈博物馆数字App应用闫 涛(7)
图像触觉感知如何帮助博物馆的视障观众
杨文珍 罗佳丽 邱 克 吴新丽 姜兆娜 吴跃成(12)
谈沉浸式虚拟现实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经验于 晖 单英芝(20)
新技术新平台助力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应用研究赵丹苹(26)
博物馆VR项目的技术实现潘志鹏(31)
二维码活用于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姚华容 王 娜(42)
试论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藏品大数据助力 北京奥运博物馆数字藏品
管理建设赵 媛(47)
二维码标签在园博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赵丹苹 李 明(52)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展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张文娟(59)
浅谈PBR技术对数字文物展示效果的提升张雨辰(63)
浅谈WATCHOUT技术在博物馆多媒体展示方案的应用
以端门数字馆数字沙盘交互节目为例叶?t珮(68)
新技术助力博物馆数字资源再利用的初探侯琛琛(72)
用互联网 文化让博物馆活起来居德华(77)
试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王 莹(82)
文物摄影在博物馆数字化形势下的应用李 凡(86)
二、创新、融合与发展数字博物馆创意设计与融合发展
虚拟现实与交互展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应用
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初探王 辉(92)
藏品三维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王 伟(98)
探索自动化数字拓印技术对刻文的保护及传承
刘清?B 刘晓晖 刘海伦 季 红 沈 涛(104)
中国农业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传播实践李双江(111)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藏品数字化李士毅(119)
关于化肥数字互动体验馆的探索与实践武 琦 郭新宇(124)
基于三维虚拟现实工具平台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范晓明 刘 娜 刘 欣(128)
论博物馆数字项目的监测与优化
以数字故宫为例许冰彬(137)
古建贴落画数字化采集特点与标准
以故宫毓庆宫为例金悦平(142)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故宫博物院网络安全构想刘 佳(149)
云上飞翔
基于私有云的故宫博物院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陈静静(154)
三、网络服务千万家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
多媒体科普作品传播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肖 云 周 林 黎 文 郑双美(162)
博物馆的新浪潮虚拟现实重塑观众体验
《后羿射日》VR开发案例童 茵 孙一菲(168)
浅析新媒体在博物馆公众服务中的作用王 莹 吴明锋 冯雪菁 李 岑(172)
信息技术助力武汉植物园科学传播李 娜 程嘉宝 张莉俊(177)
浅析互联网 背景下博物馆智慧导览创新
以苏州博物馆云观博为例李 端(182)
全景视频大规模实时视频传输的探讨与实施王广生 魏之浩 刘超 刘辰烁(188)
博物馆应用新媒体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
以北京文博交流馆为例薛 俭(195)
试论新媒体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金彩霞(198)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公共传播的实践、趋势和反思周文翰 唐泽慧(203)
网络直播助推博物馆教育与宣传黄 潇(209)
互联网 模式下博物馆数字资源建设
以故宫影像资源系统为例田 园(214)
四、讲好博物馆故事数字博物馆价值挖掘与应用
互联网 背景下博物馆信息的组织与传播模式浅析李 蓓(220)
数字出版云服务与博物馆结合模式创新
基于博物馆知识引入科学秀云平台的应用耿立宏 肖 云 陈 曲(226)
互联网 趋势下的馆校合作初探
以天津博物馆社教活动为例边 静(231)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运藏品管理系统特色王 骁(235)
三维虚拟互动科普教学课程设计与应用金荣莹(239)
博物馆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公共教育的策略研究孙秋霞(244)
智慧型展览建设的基石
观众在数字展厅的参观动机研究吴 萌(249)
在互联网 模式下给孩子讲故宫故事
以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少儿类数字产品为例刘宁星(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