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对于艺术是否可以通过教育来进行传授和发扬,一直是教育界、艺术界争论的话题。它触及到艺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惑了教育界和艺术界的很多人。
南京理工大学的张轶、杨林、曹田根据他们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设计实践的体会撰写了《环境设计认知与考察》一书。在本书中作者客观地、辩证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他们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凝聚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和领悟,倾注了个人的情感。从这一点来讲,它应当是作者自发产生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而非外界灌输和要求的结果,是“不可教”的。但是千百年来,艺术作为“术”的一种,应有必要的表现方法、形式,同时,人类在演进中不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成果,有着面向社会和他人传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所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传授的,是“可教”的。由此可见,艺术具有“不可教”与“可教”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既要尊重学生观察、思考、创作的自由,也要注重艺术的共性规律,在教学中予以适当指点和引导。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具有上述双重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共性的制图方法、软件用法、设计手法等技术性内容,又需要考虑自然与人工的关系,同时也是对环境的功能性、审美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过程。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两个过程融合、交织进行,以技术性内容为基础,以独立思考和研究为核心,让学生在持续的专业训练中磨练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南京理工大学张轶、杨林、曹田三位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面都有长期实践和丰富经验。他们的新著《环境设计认知与考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思考。作者所在的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有一门特色课程《民俗调研与写生》,在这门课程中他们带领学生下乡,对江南、皖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多年来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既不是技术性的传授,也不是一般的画集,而是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通过手绘记录的方式,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去学习如何观察、认知和研究建筑景观。这种以“引领”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写生即是教画画”的陈旧观念,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观察与个性思考融入写生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为一种教学创新。
江南、皖南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体系中的瑰宝,其外观、结构、装饰等很多方面都颇具特色。如何进行专业性的观察?最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很多初入环境设计专业的读者对此不甚精通。本书的作者归纳出“场景”、“结构”、“风格”、“材质”四种认知要点,为读者找到一条简洁而清晰的观察路径。通过对这四种认知要点的观察,读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拨开繁复的建筑形态,抓住建筑景观的核心,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景物,从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景致特征、文化内涵的认知效率。
我相信,《环境设计认知与考察》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认知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并为读者认知建筑景观、解读环境设计起到作用。
高祥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 言
环境设计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功能的,更是诗意的;不仅是技术的,更是人文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环境设计是一种综合了功能满足、技术构成、社会关怀、审美体验,甚至是哲学思考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多维度的、系统性的创造活动。
环境设计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通晓艺术和技术,发现和表现自然之美,同时还要透彻地了解政治、宗教、伦理、风俗等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将诸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表达出设计对象的人文之美。在西方,古代时期的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通常由知名的建筑家或雕塑家来主持,古希腊雅典卫城的重建是由大雕塑家菲狄亚斯操刀的,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出自米开朗基罗、伯鲁乃列斯基、尚?德?谢耶等大师之手。在中国,古代时期的建筑、园林等景观更是凝聚了工匠的集体智慧。虽然我们并不知晓那些工匠的名字,但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古典园林的美轮美奂,离开了那些能工巧匠是不可能实现的。
今天,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素材让环境设计工作便捷了许多。设计师不再需要伏案奋笔或者野外作业,只要轻点鼠标,一幅幅虚拟却又真实的设计图景就可以描绘出来。然而,技术的进步却让设计者丢失了许多,尤其是一些必要的基本功,是设计者的“看家本领”,是设计者不可或缺、万万不可丢失的。
在中国古代,环境设计有一种“看家本领”叫做“相”。“相”是一种观察场地、综合分析、合理调度的能力,即所谓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比如传统园林中的叠石,叠石大师是在反复“相”的过程中完成一座假山的构造的,故而叠石大师又叫“相师”。计成在《园冶》中认为只要“相”的功夫到家,造园就成功了一半,可见“相”是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再说“宜”,“宜”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筹帷幄、巧妙安排的,讲究“因地制宜”、“因变制宜”。设计者需要亲临现场,根据场址、地势、气候、风水及材料、工具等实际情况来灵活变通地制定设计方案,这就叫“制宜”。从“相”到“宜”,是环境设计的完整过程,也是环境设计者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
眼下的虚拟软件虽然能让场地规划和设计一步到位,设计师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的能力却大打折扣,久而久之,这类设计师只能“依样画葫芦”,何谈“灵感”?又何谈“创新”?“看家本领”的缺失,是这类设计师的终身遗憾。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角度来说,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金条件的诸多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面对实际场地或景观进行观察、认知、写生、策划的机会就更加缺乏。这也是许多学生过度地依赖电脑软件和网络的原因之一。很显然,缺乏“场地感”、“环境感”,缺少从“相”到“宜”的全过程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设计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观察和认知现实的环境,动手记录和表达身临其境的感悟和灵感。让学生在“相”和“宜”的基本能力上下足功夫,从而培养出有创新性、有实战性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便萌发了创作和编著本书的初衷。
本书从环境设计的专业视角出发,对江南、皖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考察。以手绘的方式,记录民居建筑和山水景观的风貌特征,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供考察的范本和参考的依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细致地了解江南、皖南民居的建筑构造和景观布局,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如何选取景物,如何表达场景的风格、氛围和特色,以及在设计作品中如何营造理想的景观。
本书的认知案例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场景布置”、“局部构造”、“风格营建”和“材质选择”。第一部分“场景布置”研究景观环境的基本构造——场景的布局与配置,选取江南、皖南建筑和园林的四种场景:“洞外有天”、“小中见大”、“曲径通幽”和“湖远连山”,逐一进行探讨。第二部分“局部构造”则是将视角转向建筑构造的微观,分为“雕梁画栋”、“精勾细琢”、“井然有序”、“别具一格”四节,结合地域民俗、家族制度、文人情趣等人文因素,阐释江南民居的特色。第三部分“风格营建”则融合了文学意境和书画情趣等艺术元素,分“清静闲雅”、“热闹繁华”、“淳朴自然”、“蓬勃洋溢”四种风格进行表述。第四部分“材质选择”则将传统建筑和景观所用到的各种材质(石材、木材、砖瓦等)汇聚一处进行考察,抓住各种材质的特点,从“清秀柔美”、“古朴稚拙”、“天然浑厚”、“精巧有趣”四个角度分别予以讨论。
用这样的方式对“环境设计的认知和考察”进行引导,在思路上是一种创新,在实践上是一种探索。其目的,是让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习者体会手绘技艺的奥妙所在,更是让环境设计从业人员从中领悟“看家本领”的魅力和张力,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记得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有一首题画诗,其中有一诗句为:“些须做得工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古人的美术创作如此,当今的环境设计也与此理相通。如若本书编著的“些须工夫”,能够为环境设计赢得“胸前一片天”,那就是本书的三位作者与广大读者的共同心愿了。
作 者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