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勤劬如故。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无坚不摧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舍卫国的讲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间与大干世界
吃饭穿衣
乞士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
如来 菩萨
六祖和《金刚经》
善护念
寻愁觅恨
金刚眼和发心
无权威 无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三步曲
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
谭子《化书》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想无想的众生
红福 清福
罗汉的涅架
佛的涅藥
四相和我的观念
三轮体空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转化十二类生
说三十二品偈颂
第一品 偈颂
第二品 偈颂
第三品 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那个时候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候,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地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