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功能性言语为研究对象, 对功能性言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并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 揭示功能性言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把功能性言语纳入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以语言类型学为方法论, 探讨功能性言语的认知机制, 揭示功能性言语的共性, 并通过英汉对比的方法, 分析英语功能性言语和汉语功能性言语的特征。本书通过功能性言语共性和特性的相互联系, 把个别语言中的功能性言语放到世界不同语言的背景中去分析, 力图避免在以往语言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零散比较和结论自相矛盾等问题。
语言对比是重要的语言研究方法,我国对于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进行得较早,而且成果非常丰富。这些研究有助于对语言本质性的认识,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本书通过运用英汉比较的方法,对功能性言语进行语言类型学研究。从心理空间整合的认知机制上,揭示功能性言语的语言共性,并分析汉语功能性言语和英语功能性言语的结构个性特征。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第一,以语言类型学为方法论,进行语言研究,力求获得对功能性言语的本质性认识;第二,从认知机制上去揭示功能性言语的本质,共同的认知机制,在不同的语言中产生作用的方式具有差异,产生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言语;第三,对功能性言语进行全面的比较,不仅对英语功能性言语和汉语功能性言语进行形式上的比较,而且从形式和语义之间对应关系上分析英语功能性言语和汉语功能性言语的特点。
对于功能性言语的英汉比较研究具有类型学意义。通过对功能性言语的英汉比较可以发现,汉语功能性言语体现“话题显著”的特点,通过“话题一说明”结构来分析,汉语功能性言语在语言形式上缺乏句法标记;英语功能性言语体现“主语显著”特点,用“主语一谓语”结构来分析,英语功能性言语在句法上具有丰富形态和语法标记。
本书的英语和汉语的功能性言语例证丰富,均取自于不同文体的真实语料,对于语言研究和教学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用于学术交流,也可用作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或是MTI研究生教材。
本书为学术专著,作者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娄琦。本书出版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号为09BYY003。
第1章 绪论
1.1 言语和功能性言语
1.2 言语行为中的功能性言语
1.2.1 言语行为与功能性言语
1.2.2 功能性言语体现的说话人反思行为
1.2.3 功能性言语体现的说话人诠释行为
1.3 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功能研究
1.3.1 功能性言语的功能主义方法
1.3.2 Crismore模式及分类
1.3.3 Hyland模式及分类
1.4 功能性言语的语用意义研究
1.5 对功能性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1.5.1 关联理论视角
1.5.2 Ifantidou模式及分类
1.6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
1.7 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的研究意义
1.7.1 语义角度上的类型学研究
1.7.2 功能性言语的跨语言分类分析
1.7.3 人际意义的在线认知性探索
1.7.4 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的突出特点
第2章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方法论
2.1 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论意义
2.1.1 语言类型学的语言观
2.1.2 语言类型学的外部解释观点
2.1.3 类型学的跨语言比较方法
2.1.4 语言类型学对语义的重视
2.1.5 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论
2.2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问题
2.3 功能性言语的语义分析
2.3.1 功能性言语标记的说话人主体
2.3.2 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从主观性到主体间性
2.3.3 功能性言语所传递的命题态度
2.4 功能性言语的非线性结构层面
2.5 功能性言语在不同层面的结构
2.5.1 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的比较
2.5.2 主语与话题
2.6 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化趋势
2.6.1 功能性言语与人际化
2.6.2 功能性言语人际化的句法环境
2.6.3 人际化的结果
2.6.4 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化的变化趋势
2.7 以认知普遍性为基础的功能性言语共性研究
2.7.1 内部和外部解释
2.7.2 心理空间理论
2.7.3 心理空间理论下的功能性言语
第3章 功能性言语的跨语言比较方法
3.1 功能性言语的本质特性
3.2 跨语言比较的方法
3.2.1 应用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3.2.2 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超越
3.2.3 语言类型学中的跨语言比较
3.2.4 与比较语言学的不同侧重
3.2.5 语言结构的认知解释
3.3 跨语言比较中的语言共性
3.3.1 功能性言语的交互性主体
3.3.2 功能性言语中的“我”、“你”和“他/它”
3.4 “反思”和“诠释”的认知解释
3.4.1 从反思到诠释的双重心理空间整合
3.4.2 言语行为中的功能性言语
3.5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差异
3.6 功能性言语中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第4章 功能性言语的英汉对比
4.1 功能性言语的“诠释”语义凸现
4.2 功能性言语的认知语义图式
4.3 功能性言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4.4 类型学视域下的功能性言语对比分析
4.5 功能性言语意义和形式的关系
4.5.1 英语功能性言语从句到词的形式联系
4.5.2 汉语功能性言语体现的语义联系
第5章 注重主语的英语功能性言语
5.1 英语功能性言语的“主语-谓语”结构
5.2 英语功能性言语的线性一致关系
5.3 英语功能性言语的句法实现特征
5.4 英语功能性言语的句法实现方式
5.5 英语功能性言语分类分析
5.5.1 英语交互主语类功能性言语
5.5.2 英语谓语动词类标记
5.5.3 英语非谓语类标记
5.5.4 英语衔接及从句引导类功能性言语
5.5.5 英语其他类功能性言语
5.6 英语学术讲座中的功能性言语
5.7 英语功能性言语的调查
第6章 注重话题的汉语功能性言语
6.1 汉语功能性言语的“话题-说明”结构
6.2 汉语功能性言语的分类分析
6.2.1 汉语交互主体类功能性言语
6.2.2 汉语衔接手段类功能性言语
6.2.3 汉语其他类别功能性言语
6.2.4 注重主语的功能性言语
6.3 汉语学术讲座中的功能性言语标记
6.4 汉语功能性言语的调查
第7章 功能性言语的共性限制
7.1 基于语义层面的共性限制
7.2 功能性言语的蕴涵共性
7.3 语义层面的话题和结构层面的主语
7.4 功能性言语的变化趋势
7.4.1 注重话题的功能性言语
7.4.2 主语和话题都注重的功能性言语
7.5 功能性言语人际化的认知解释
7.5.1 功能性言语的语义内容
7.5.2 功能性言语的语义凸显与形式表达
7.5.3 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的在线生成性
第8章 功能性言语的认知基础
8.1 言语行为不同层面及其心理空间
8.1.1 言语行为及说话人主体
8.1.2 言语行为心理空间
8.1.3 语言文化语境心理空间
8.1.4 生活世界语境心理空间
8.2 功能性言语的心理空间
8.2.1 说话人表达心理空间
8.2.2 说话人反思心理空间
8.2.3 说话人诠释心理空间
8.3 人际意义的心理空间整合认知机制
8.3.1 说话人反思与言语内容的虚拟整合
8.3.2 说话人诠释与言语内容的虚拟整合
8.3.3 说话人诠释行为和命题态度
8.3.4 说话人诠释与听话人理解
8.3.5 引导听话人理解的认知图式
8.4 功能性言语的认知普遍性
第9章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功能性言语的英汉对比》:
功能性言语是“关于言语的言语”,也就是说,它本身也是言语,所以这里功能性言语和言语之间不是完全分开的关系,而且功能性言语也不能脱离言语而存在,这样言语和功能性言语的关系是层级关系,这种层级关系可以表示为
功能性言语(言语)
在言语行为中,功能性言语传递人际意义。功能主义学派的元功能理论为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提供依据,但是把功能性言语分成语篇功能性言语和人际功能性言语两类显然有理论上的缺陷,不能说一些功能性言语标记语只有语篇功能,而另外一些只有人际功能,这样就割裂了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关系。同时这也不符合元功能理论的本意。根据元功能理论,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同时具有3个层面的意义结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缺一不可。这样就不能说一个语言形式不具备概念功能,也不能说,一些语言形式具备人际功能而不具备语篇功能。事实上,功能性言语包含语义内容,作为功能性言语的这些词汇都有各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比如“奇怪的是”,“坦率地说”,“有趣的是”,以及“但重要的是”。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语言形式实现人际功能,人际功能是三大元功能之一。连贯理论解释连接词的语篇意义,但是没有涉及它的人际意义。连接词体现了言语内容的组织方式,这是从语义逻辑方面去理解连接词的使用。但是功能主义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连接词组织的是言语行为,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的行为,所以功能性言语表征的是说话人主体,而且在交际行为中,说话人主体是交互性主体。功能性言语被描述为“关于言语的谈话”,这里的“言语”应该理解成一种特定的言语行为。所以功能性言语是实现人际功能的语言资源。
从语用的角度看,功能性言语为言语行为提供了基础,功能性言语对表达行为而言是言语展开线索。Ifantidou(2005)指出功能性言语的语用意义在于诠释,在交际行为中,说话人使用功能性言语来诠释言语内容。这项研究得出结论,说话人在引导听话人理解言语内容时使用解释性的功能性言语。这种诠释具有间接性,因为功能性言语要通过标记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来诠释言语行为,从而引导听话人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功能性言语诠释的对象应该是言语行为本身,通过言语行为的诠释,传递命题态度,从而引导听话人对言语内容进行理解。功能性言语在语义上并不一定直接表述言语的命题内容。在功能性言语的使用中,说话人对言语行为进行诠释,功能性言语对反思主体阐释和说明。
Crismore(1989)提出功能性言语具有人际功能。她关注的是功能性言语的修辞效果以及功能性言语对提高学生英文写作水平的积极作用。在功能研究中,功能性言语实现了人际功能。功能性言语在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有积极作用,因为功能性言语具有人际功能。在修辞方面对功能性言语的研究对于学生写作具有积极价值,但是并未试图解释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没有涉及对功能性言语和言语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功能性言语这一言语行为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功能性言语的使用把单纯的语义连贯扩展到言语行为的连贯。言语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而功能性言语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说的问题,这是在交际层面上的连贯、衔接。
功能主义关注言语内容上的连贯性,强调的是语义上的整体性,而语用学关注言语行为实施的语境条件。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的生成性只能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去解释。当人脑对功能性言语进行语义加工时生成人际意义,人际意义不是语言符号本身固有的语义,在言语行为中,这些语言符号表征说话人的反思和诠释行为。对于功能性言语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与功能主义的方法形成对比。功能主义对衔接的解释基于语义层面,而词汇和语法衔接方式隐含着言语行为,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关系,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语篇连贯的角度去探讨衔接现象的,而不是从说话人诠释行为的角度。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与功能主义理论中的人际功能是有差别,但彼此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是指功能性言语对于听话人理解的引导作用。
Sperber & 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尽管从理论上提出人脑对语言符号进行认知加工时会产生认知假设,但是仍存在语义方面的问题。关联理论受到批评是因其否认语言符号的确定意义,而一系列的对语言符号意义的认知假设过分依赖于语境。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与语境有关,由于功能性言语的使用使言语行为得以实现。这也就是说,关联理论关注的是言语意义的实现,关联理论认为功能性言语的使用在对于言语意义的认知加工上有积极作用。而这并没有涉及对功能性言语本身的认识加工,也没有解释功能性言语生成人际意义的认知机制。
……